新時代需要怎樣的中國特色新聞學
新時代需要怎樣的中國特色新聞學
——中國新聞學叢書暨“新聞三論”座談會側記
光明日報記者 楊颯 張景華
近日,慶祝建黨百年、建設新時代新聞學——中國新聞學叢書暨“新聞三論”座談會在京舉行,與會專家學者從歷史沿革到現實使命,暢談中國特色新聞學的建設之道。
面對中國在國際輿論場上長期遭受的污衊和詆譭,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柳斌杰表示:“國際輿論鬥爭要突圍,要用世界上普遍聽得懂的方式去講中國特色、中國故事。”
人民日報四川分社社長林治波認為,中國的崛起和中華民族的復興需要一個良好的國際輿論環境和學術理論環境,但目前話語權掌握在別人手裏,“套用西方的理論學説,不足以解釋、更解決不了中國的問題”。
“目前新聞學科的存在感不是很強,尤其是在理論建構上,沒有取得明顯的話語突破。”西南政法大學新聞學院教授蔡斐表示,“重新確立新聞學科的核心要素,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時空方位下,形成中國新聞學的核心概念是當務之急。”
“中國新聞學叢書”主編、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李彬和趙月枝回顧中國新聞學的發展歷史發現,近代以來,特別是新中國七十年來,中國新聞學取得長足進展,一代代中國記者、學者為中國新聞學及其學派奠定了厚實基礎。
李彬回憶,早在2002年,範敬宜任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首任院長之際,就大力倡導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具有“中國特色、中國氣派、中國作風”的新聞學及其學科體系與教育體系。新時代如何賡續中國新聞學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傳統,創新網絡時代的新聞學,成為中國新聞學人迫在眉睫的時代使命。
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黨委書記陳作平認為,西方新聞學從一開始,就和政治、商業勾連得非常緊密,守護的是西方的價值理念,是守護者範式;而中國的新聞學是參與式,圍繞推動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發展,這是核心特徵。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學是在參與社會進步,推動社會發展,這是區別於西方新聞學的本質。
如何建立真正屬於中國的新聞學,實現新聞學的創新?陳作平認為:“建設中國特色的新聞學,在和西方新聞學對話時,不再用西方的觀點來解釋中國的觀點。”
蔡斐認為,建設中國特色新聞學科,一是要運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破解學科建設面臨的難題;二是必須根植中國土壤,解決中國問題,這是新聞學科中國學派的源頭;三是大力開展中國新聞學的基礎性研究,構建具有中國特色和普遍意義的中國新聞學理論體系。
河南大學黨委副書記張寶明認為,河南大學出版社推出的“中國新聞學叢書”系統梳理了中國共產黨的新聞實踐和新聞思想發展歷程,具有鮮明的時代性、民族性、原創性、專業性,為新時代的新聞實踐提供了豐富而寶貴的學理支撐和學科滋養,彰顯了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
《光明日報》( 2021年10月29日 08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