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馬家大院庭院內景。 本報記者 嚴 瑜攝
東蓮花村村景。 範健華攝
在雲南大理南部的巍山壩子,藏着一座古韻淳厚的僑村——東蓮花村。這座歷史悠久的回族村子,曾是茶馬古道的重要節點,由此興盛的馬幫運輸聲名遠揚。20世紀40年代,村裏一些馬鍋頭(馬幫首領)移居海外,在家鄉留下一座座融匯多元文化的居家宅院,靜靜講述往昔商賈雲集的繁華興盛。
僑村一度沉寂。然而,有心的馬幫後人不忘守護與傳承。他們拂去歷史塵煙,保護老僑宅,恢復舊風景,尋覓消逝的馬幫文化,重現僑村的斑斕色彩。如今,在一片碧綠田疇之中,東蓮花村再次“綻放”,漂洋海外的鄉親紛紛回來探親,天南海北的遊人也正慕名而來……
“老僑宅裏裏外外都是文化”
“你看,這塊牆磚上有一個迴環貫通的中國結圖案,是100多年前的趕馬人刻的,寓意馬幫永遠走在茶馬古道上,沒有盡頭。”
“再看我們腳下這條方石鑲心、卵石鋪邊的古道,是真正的‘馬路’,騾馬走在上面不易打滑。過去,馬鍋頭趕馬,最愛走這種路。現在,這可是村裏僅存的‘化石路’!”
帶着記者穿行在東蓮花村高低錯落的僑宅之間,67歲的張會君幾乎能夠説出每片磚瓦的門道。這位嗓音寬厚、談吐斯文的回族老人是土生土長的本村人,守護身旁的這些僑宅已有15個年頭。
故事要從2006年説起。那年,北京、昆明的多批建築專家陸續來到東蓮花村,調研古民居歷史文化。張會君在村裏小學做了多年校長,熟悉村裏情況,便主動提出給專家們做嚮導。
透過專家的眼睛,張會君“大開眼界”:“沒想到,我們習以為常的這些老宅,竟然藏着這麼厚重的歷史文化!”
在此之前,張會君只知道,作為曾經茶馬古道上的重要驛站,東蓮花村的老一輩多以趕馬為生。民國年間,一些馬鍋頭有了好營生,回村建起闊氣的大宅子。後來,部分人外出經商,移居泰國、緬甸等國,成為僑民。宅子空置下來,經年累月,失於維護。
專家來時,不少僑宅搖搖欲墜,成了“危房”。而被歷史塵土掩埋的磚瓦柱石,依舊忠實記錄着獨具一格的馬幫文化以及馬鍋頭們走南闖北的足跡。
“抬頭看,瞧見那幅文房四寶的泥雕彩畫了嗎?旁邊畫着一個信封,上面寫着‘煩面呈馬先生’‘印度寄’等文字,一看便是一封海外鄉親寄回的家書。這就是2006年專家來調研時發現的。”張會君抽回思緒,指着“馬路”邊一座僑宅的外牆裝飾,向記者感嘆:“那時我才意識到,村裏的建築裏裏外外都是文化,太珍貴了!”
從那時起,張會君給自己派了一份新工作——收集整理東蓮花村馬幫文化的歷史材料,同時動員村民們一起保護老僑宅。
“回來找記憶的僑胞特別多”
2007年,東蓮花村被評為雲南省歷史文化名村,次年入選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我們村能成功入選,靠的正是大大小小數十座僑宅!”張會君高興之餘,也為村裏的變化感到欣喜:村裏鄉親對老僑宅的保護修繕工作越來越上心,不僅自發成立了歷史文化名村保護建設委員會,還將不準亂拆老宅子、不準新建水泥房等保護事項寫進村規民約。
“之前,宅子都是鐵窗,裏面開了幼兒園,亂糟糟的。不像現在,鐵窗換回了最初的木花窗,門楣、廊畫、階梯等物件經過修繕,也都恢復成老樣子了。”走進馬家大院,張會君打量着古色古香的庭院,眼裏滿是欣慰。
位於東蓮花村核心位置的馬家大院,建成於1941年,主人馬如驥是村裏頗有名望的馬鍋頭,20世紀50年代遠赴泰國生活。作為東蓮花村老僑宅的典範,馬家大院在修復之後,保留了大理當地民居“三坊一照壁”的建築特色。二樓藻井的多幅彩繪也重現“容顏”,其中既有大理本地的風光名勝,又有往昔上海十里洋場的繁華景象,盡顯馬幫商人的開闊眼界。
踩着嘎吱作響的木階梯,登上馬家大院的碉樓,放眼遠眺村子全景,青瓦飛檐造型各異,角樓院落鱗次櫛比。
不只是馬家大院,這些年,東蓮花村裏的許多古民居和馬家大院一樣,“修舊如舊”,變回本來模樣。
“近兩三年,回村找記憶的海外僑胞特別多,每年都有好幾批。”張會君的伯父張子義是村裏出國最早的華僑,在泰國清邁僑界頗有名望。“前兩年,我伯母近90歲高齡,還專門從海外回來,並把泰國、緬甸等地的族人都召集到這裏,開了一個家庭大聚會。看到這些熟悉的宅院保存完好,他們高興得不得了!”
那次聚會之後沒多久,張子義長女張素蘭從緬甸寄來一幅親手繪製的水彩畫。近處,映日荷花,接天蓮葉;遠處,古村寧靜,溪水環繞——畫的正是東蓮花村的景緻,畫上還有題詩:“遊女思鄉情滿懷,深居緬甸夢迴蓮”。
如今,邁進馬家大院內專設的“僑胞之家”,就能看到這幅遠道而來的彩畫高高掛在牆上。
“更紅火的日子還在後頭呢”
古村煥發新生。聞訊而來的,不只有故人。
近年來,當地政府投入大量資金,幫助東蓮花村打造基礎設施建設。平整的青石板路將座座僑宅串聯起來,清澈見底的溪流穿村而過。村頭還建起一條以民俗文化和清真美食為特色的東蓮花清真美食街。2016年,東蓮花村成功創建3A級旅遊景區。越來越多遊客慕名前來。
東蓮花村熱鬧起來了,馬幫後人的生活更有滋味了。
“薩瓦迪卡!”走進距離馬家大院不遠的另一座老僑宅“騏廬”,耳邊傳來感應門鈴發出的泰語問候。“我們這兒能做冬陰功湯、涼拌雞絲,都是我去泰國學回來的,這可是我們僑村的特色!”馬如驥的堂孫馬雲旺笑臉相迎。這座“騏廬”是他的爺爺馬如騏1948年定居泰國前修建的。
幾年前,在昆明經營餐館多年的馬雲旺被村裏召喚回來,在修繕一新的“騏廬”開了東蓮花村第一家餐館。“要讓遊客留得住,配套設施得跟上,我有開餐館的經驗,可以帶頭為我們村出份力。”
漸漸地,看到村裏人氣越來越旺,許多村民自發成為馬雲旺的“同行”。“現在村裏一共有7家餐館。前兩年,我又開了一家客棧,讓遊客來了既能吃,又能住!”如今,馬雲旺的生意重心已從昆明徹底搬回了東蓮花村。
“生意挺好的,一年掙上十來萬,沒啥問題!”馬宣燕是馬如驥的孫媳婦,在馬家大院旁開了一間小商鋪,賣村裏婦女做的手工藝品和緬甸玉石。聊天間隙,前來問價的客人絡繹不絕。和記者説到村裏其他婦女,她笑道:“都閒不住啦,有自己開餐館的,有去美食街打工的,還有做手工藝品的,都在忙活呢!”
2020年5月,一場古民居收購首發儀式在馬家大院舉行。在村民自願的情況下,巍山縣委、縣政府對東蓮花村部分古民居進行收購,之後進行統一管理,強化保護措施,集中開發,進一步提升東蓮花村的旅遊效能。
“已有30座閒置古民居的户主與政府簽訂了收購協議。這可是我們村發展旅遊的一大步!”張會君也將家裏的老宅子拿出來,交給政府打造。説到未來,他朗聲笑道:“更紅火的日子還在後頭呢!”(嚴 瑜)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