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新媒體自駕遊|“水下長城”保護,一磚一石皆不易

長城網訊(記者 李夢穎 見習記者 廉明坤)遠有青山為屏,近有水光相映,雄偉的長城掩映於湖光山色之中,9月24日,遊長城 愛長城——2020長城之約·全國新媒體自駕遊長城來到了位於喜峯口西潘家口段的長城。

全國新媒體自駕遊|“水下長城”保護,一磚一石皆不易

位於喜峯口西潘家口段的水下長城。

喜峯口西潘家口段長城位於河北省遷西縣和寬城滿族自治縣交界處,建於明洪武年間,城牆為磚石結構。

30多年前,一座大壩在河北省寬城、遷西兩縣交界處的潘家口村橫斷灤河,造就了潘家口水庫。隨之,與燕山、灤河相依的喜峯口一帶部分長城潛入水中,形成獨特的“水下長城”景觀。隨着水位變化,“水下長城”時隱時現。

全國新媒體自駕遊|“水下長城”保護,一磚一石皆不易

露出水面的部分長城。

“現在我們看到的這些露在水面的長城部分在往年是看不到的,今年由於水位較低所以這些長城露出了水面。”遷西縣文旅局宣傳和對外交流中心主任張婷向前來參觀的媒體記者介紹着。

相比沒於水中的大量建築,露出水面的殘牆斷壁只是冰山一角。處於淹沒區域的長城,隨着水位變化所處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水下長城的保護成為了日益聚焦的問題。

“由於水浪的橫向掏蝕和正面衝擊,造成水下長城牆體的結構和整體穩定嚴重破壞。此外,水的浸泡沖刷和凍融凍漲,對城牆結構和穩定性也造成很大破壞,條石基礎側滑變形,局部缺失,磚牆灰漿失效,牆面磚風化酥鹼和剝落嚴重,部分牆體坍塌。”遷西縣文管所所長楊天華向記者介紹了水下長城目前的整體情況。

全國新媒體自駕遊|“水下長城”保護,一磚一石皆不易

水下長城施工現場。

目前,河北省古代建築保護研究所潘家口長城保護工程項目已經開始緊鑼密鼓地推進了,在當地到處可見四處搭起的腳手架和頭戴安全帽的施工團隊。

但是不同於一般的長城,這段水下長城的修繕難度着實不小。水下長城的修繕最大的困難就是水,修繕既要保證質量,又要保證工期。據悉,每年的8-10月份是水庫的漲水期,要在漲水期之前完成枯水期裸露出的牆體維修。

除此之外,所需材料的運輸也是擺在大家面前的問題,因施工地點在水庫中央,所需的所有材料都要通過車運到岸邊,再通過吊車裝到船上,經過船運再到料場,因為局部地域施工場地較小,無法大面積堆積材料,還要經過三到四次倒運才能到現場,這就大大提高了施工的難度。

全國新媒體自駕遊|“水下長城”保護,一磚一石皆不易

喜峯口西潘家口段長城保護維修工程。

在水下長城的修繕過程中,也有其側重點。“水下長城的修繕主要側重於枯水期長城本體的修繕,對於長期處於水下的牆體我們對長城遺存進行歸位歸攏,再用鋅鋁合金的絲網進行錨固,已達到對長城形制及遺存進行保護的目的。”楊天華介紹道。

這些或完整、或殘缺的遺蹟,是一本凝聚着歷史信息和人類情感的大書。經過滄桑變遷,喜峯口長城的實用功能早已褪色,其審美特性卻隨着時間的推移而不斷凸顯。絡繹不絕的中外遊客,競相前來欣賞這段反映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結晶與現代文明成果的奇觀。

對於前來遊覽觀光的遊客,楊天華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議。“水下長城結構本體局部已處於鬆散體,相對不太安全,建議減少對水下長城的踩踏,以減少對長城本體局部活荷載的增加,希望前來參觀遊覽的旅客能夠有序參觀,同時也不建議這段時間景區容納太多遊客。”

【來源:長城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44 字。

轉載請註明: 全國新媒體自駕遊|“水下長城”保護,一磚一石皆不易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