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一方面,國家和各地高度重視旅遊商品的發展;另一方面,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國人出境購買的旅遊商品遠遠少於在境內購買的旅遊商品。疫情期間,多數旅遊商品企業迅速調整銷售方式和渠道,在消費人羣停止移動的情況下,採取商品移動的方式,利用互聯網和現代物流,線上銷售。但也有不少旅遊商品企業只為到達當地的旅遊者生產旅遊商品,他們的旅遊商品或不接受線上銷售模式,或無法受到線上消費者的青睞,因此受到重創。後疫情時代即將到來,客觀全面地分析旅遊商品開發重點尤為重要。
最近,一些地區喊出要把通過傳統技藝製作的手工產品打造成當地新動能產業,來迎接後疫情時代的口號。在現代社會,傳統技藝手工產品固然有文化傳承價值,但並不代表着能夠成為高速增長的新動能、大產業。即使是老字號的傳統技藝手工產品,銷售增長幅度也有限。還有一些“專家”認為旅遊商品必須都要包含傳統文化。他們認為國內的旅遊商品與旅遊業發達國家的旅遊商品之間的差距是文化上的差距。所以要用傳統文化補上這一差距,進而發展傳統手工藝。
實際上,國內的旅遊商品與旅遊業發達國家的旅遊商品之間,存在的並不是文化上的差距,而是科技在旅遊商品創意、設計、研發、工藝、材料等方面應用上的差距。同樣是傳統文化,同樣是傳統技藝,在一個國家的不同時期影響力是完全不同的。在國家各方面較為落後的時期,傳統文化幾乎成了國家落後的證據。而在國家強大時,傳統文化則是國家優秀特色文化的象徵。科技落後到連火柴都要進口的清末,國弱民貧,列強入侵,中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何談文化軟實力。此次冬奧會期間,非常多的國外網友關注到冬奧村運動員餐廳裏機器人送餐等新科技或科技新應用。中國之美,不僅體現在文化上,也體現在科技上。國富民強才是一個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最佳體現。先進的理念和先進的科技才是文化軟實力最強有力的支撐。
文化和旅遊產業發展離不開對文化和旅遊資源的利用,文化和旅遊資源更離不開新科技的應用。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已是公認的事實。面對科技進步,旅遊商品的管理者不應僅僅站在旁邊喊加油,而是要參與科技創新,在旅遊商品的開發中應用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等。在旅遊商品的銷售中應用新的互聯網技術、新的物聯網技術等新科技。
科技也是一種理念,一種思維方式。科技創新的特點是:過去的規律不斷被新的研究結果所打破,過去無法實現的不斷被新的研究成果實現。我們應尊重科學研究的結果。真正的科技是沒有種族,沒有國界,沒有派別的。科技對旅遊商品而言,在於誰能在理念上不斷突破和創新,誰用得新,誰用得快,誰用得好,誰能滿足客户需求,誰能引導客户需求。
有人説,應用科技開發的旅遊商品,會將中國文化的表達“淡化”。實際上,中國的物產、飲食、技術、工藝、品牌、文字等皆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那些設計表現過於直白的文化產品,反而讓外人不易接受。那些讓生活更加美好的具有科技含量的旅遊商品則很容易讓各國人民接受。
雖然有些機構已經用科技手段研究傳統技藝及手工製作的產品,但還遠遠滿足不了旅遊商品開發的需要。比如,如何使用現代科技在保留通過傳統技藝製作的食品的風格、口感等的同時,去除食品中不健康的成分;如何用科技打造傳統技藝產品的高端品牌,等等。
旅遊者購物選擇是多元的,旅遊商品也是多元的。但旅遊者在購買各類商品時都喜歡追求新品。各類旅遊商品的多元化更離不開科技的持續創新。而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應用,又對提高各類旅遊商品的創新能力有着巨大的作用。
科技對旅遊商品的作用還體現在成本上。在大數據時代,開發成本、材料成本、加工成本、渠道成本、物流成本、促銷成本等一覽無餘。“互聯網+大數據”等新技術可以促使旅遊商品企業降低成本,合理定價,選擇適合的銷售渠道、促銷方式,從而產生好的銷售業績和影響。
新材料、新工藝等新科技的發展伴隨着計算機時代日新月異,互聯網技術及應用不斷升級,5G、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技術在不斷成熟,營銷、銷售模式在不斷創新。旅遊商品要利用科技發展進行全產業鏈的提升。前不久,曾有一位旅遊商品大企業的負責人説:“以前,科技帶來的產品、渠道創新是按年算,還有時間走一段回頭路。現在,科技帶來的產品、渠道創新是按天、按小時算,向前衝還來不及呢,別説走回頭路了。”
中國已是世界製造業大國,正在向科技強國邁進。面對國際風雲變幻,科技在自強,文化當自信。讓科技賦能旅遊商品創新,為世界人民提供滿滿的生活,美美的文化。
陳斌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