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華州故鄉的歷史回憶(五)
作者 魏宏發
我生於渭南市華州區侯坊村,今年八十有四。人老了常常想起幼年的人和事,藉着頭腦倘清,我把我青少年時代的經過,作為故事,講給故鄉的後人和朋友聽。
關於幾個地方的地名與傳説
1、“瀋陽鄉” 華縣的瀋陽鄉是民國成立後設置的,即縣、鄉、保、甲制度。只所以把華縣西北角設置的鄉叫瀋陽鄉,是因為西北鄉有一條從西南角到東北角的滲水河,因瀋陽鄉大多村子在此河北邊,按照大的地名在山北的稱“陰”,在河北的稱“陽”的慣例(如華陰在華山之北,洛陽在洛河之北),又因隨着時間的變化,人們把“滲水河”叫成“瀋水河”,因而有了“瀋陽鄉”這個地方區域名。
石堤河侯坊段 呂小軍攝
2、“萊公鄉” 沙河以東稱萊公鄉,是因為宋朝有個宰相叫寇準,他是華州渭南縣人。他死在夏天,屍體從河南開封向老家移送時,牛車很慢,到華州時屍體已腐爛流水,所以當時的送葬官把他埋在華州西關外一里遠的官路北邊,表明他的故鄉到了。寇家子孫也有遷來守靈的,住在墓北的渭河灘上。皇帝封寇準為“萊公”,大家也尊稱他“寇萊公”,所以民國時把沙河東(石堤河)一片設置為“萊公鄉(區)”。
華縣萊公鄉徽章 自華州史話
3、“桓公鄉” 因是西周的鄭國故地,鄭桓公又埋葬在縣西沙河東邊,民國時將這一片設為“桓公鄉”。
4、“君朝村” 傳説中唐時,郭子儀病死華州,唐肅宗感念他為唐中興的功績,又是兒女親家,親臨華州,到華州的十里鋪舉行了告別儀式,人們便把此村叫成了“君朝村”。
君沙村村委會 高振強 攝
5、“鋪背後村” 因這個村子建在十里鋪的北邊,人們便稱為“鋪背後村”。我到寶雞後多次到“扶眉戰爭”紀念館參觀,解放戰爭中扶眉之戰,是陝西最大的戰爭,我在烈士名單中曾發現三位烈士(其中兩人有照片)是華縣鋪背後人,我感到很光榮,他們是我的鄉黨。
鋪背後村巷道 呂小軍攝
6、“汾陽王牌坊與廟宇”的傳説 據説當年郭子儀率兵在山西汾河之北,徹底消滅了安祿山、史思明的叛軍,唐肅宗獎封郭子儀為“汾陽王”。郭老死後,皇帝敕令華州州官在華州東關修建一座牌坊和郭子儀廟。牌坊修成後,上報朝廷,不想皇帝派宮人前來驗查。州官因只修了牌坊,未修廟,情急之下,把附近的韓單廟加以改修,把韓單的塑身換成郭子儀。韓單的妻子看見韓單變成了郭子儀,羞得轉過臉去。州官急得將她的臉搬正説:你不過是個小人物的婦人,本官今天作媒,將你嫁給赫赫有名的汾陽王了,老老實實陪伴他。後來華州人編了幾句順口溜:“廟是韓單廟,妻是韓單妻,州官來作媒,嫁給郭子儀”。上世紀五十年代,我在鹹林中學上學時,曾偕同學往東關看過郭子儀的牌坊,牌坊三門洞,修在石條和磚基上,橫樑木的平木上有“敕建唐汾陽王郭子儀紀念牌”幾個斗方字,中門洞兩邊的木支柱欄上,左刻有“文官下轎”,右刻有“武將下馬”幾個字。牌坊路北向東約十米左右,有一個坍塌古廟,上廟的台階和廟基猶在,據説是當年的“韓單廟”。
(未完待續)
原文來源:網友推薦後經作者授權
原文作者:魏宏發
整理編輯:華州文史薈萃
作者/來源:華州文史薈萃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