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陘 太行山上的茶馬道

白陘 太行山上的茶馬道
“梯危一上八九里,之字百折縈迴還。”詩中描述的是峻高難攀的太行白陘古道“七十二拐”。在漫長曆史中,白陘一直是貫通晉豫直達江南諸省的咽喉要道,不但有美麗的自然景觀,而且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她既是一條軍事要道,也是歷史上晉商通貨、交流的重要商道,是太行山上的“茶馬古道”,是中原大地的“絲綢之路”。

白陘 太行山上的茶馬道
白陘 太行山上的茶馬道
白陘 太行山上的茶馬道
白陘 太行山上的茶馬道
白陘 太行山上的茶馬道
白陘 太行山上的茶馬道
白陘 太行山上的茶馬道
從陵川縣城出發,過了黃圍山,就進入了十里河大峽谷。踏入太行腹地的這一刻,美景就如一楨楨動畫逐一展現在眼簾。道路兩邊壁立千仞,高聳的山體夾成或寬或窄、或大或小的一道道峽谷,最窄處僅容一輛車剛剛通過,不多時就到了馬圪當鄉雙底村。小村四面絕壁環繞,宛如井底,人處在山底下,頓時感覺到自身的渺小,只有感嘆大自然對於雙底人的饋贈。

白陘 太行山上的茶馬道
白陘 太行山上的茶馬道
白陘 太行山上的茶馬道
白陘 太行山上的茶馬道
白陘 太行山上的茶馬道
白陘 太行山上的茶馬道
白陘 太行山上的茶馬道
白陘 太行山上的茶馬道
白陘 太行山上的茶馬道
白陘 太行山上的茶馬道
白陘 太行山上的茶馬道
七十二拐可謂白陘上最令人稱道的一段,拐道寬度為2米左右,彎度隨地形而變化。依附山勢的走向,匠人們把古道的坡度控制在了最小幅度,平整有序的路面上,是一塊塊被來往行人磨得溜光的青石,有的石頭上還留有馬蹄踩踏形成的印跡,深深的石窩兒,見證着古道歲月的滄桑。迂迴曲折的拐道,設計非常獨特,每道拐邊都修有石堰,且高出路面半米左右;每隔三四米就有一塊高出路面的兩公分大長條石將路面分割開來,像是個突出的小台階;在整塊岩石作為地面的地方,還刻意在上面鑿下道道凹槽。

白陘 太行山上的茶馬道
白陘 太行山上的茶馬道
白陘 太行山上的茶馬道
白陘 太行山上的茶馬道
白陘 太行山上的茶馬道
白陘 太行山上的茶馬道
白陘 太行山上的茶馬道
白陘 太行山上的茶馬道
白陘 太行山上的茶馬道
這是為什麼呢?李大爺説:“作用可大了,每到夏天山上發洪水的時候,高出路面的石條也可分段阻水,使雨水平緩下流,減少對路面的衝擊。你看這橫砌的石條,把路面分隔開來,就是有的路面損壞了,也不至於整體坍塌,再就是重車通過,它還能起到剎車作用,控制車速,慢慢地一點點地下行。就是往上走的時候,停下歇息也可起到阻擋作用,防止車輛失控。特別是下雨下雪時,這些石條的作用就更大了。”是啊,別看這是些路上的小細節,卻體現着勞動人民的非凡智慧,不僅可以固定石塊,保持路面平整,還可以減速防滑,古道上,雖然這段最難修建最易損毀,然而這種設計和施工,堪稱匠心獨具。

白陘 太行山上的茶馬道
白陘 太行山上的茶馬道
白陘 太行山上的茶馬道
白陘 太行山上的茶馬道
白陘 太行山上的茶馬道
白陘 太行山上的茶馬道
可以説,在交通不發達的年代,這裏成為晉商交流南北、通貨東西的重要商道。人足馬跡,淚滴汗漬,還有晉商文化都濃濃地積澱進了這條古道,使這條古道更加厚重,更加深沉,是名符其實的太行山中的“絲綢之路”。

白陘 太行山上的茶馬道
攻略:

位置:山西省晉城市陵川縣馬圪當鄉雙底村(白陘古道七十二拐處)

交通:雙底村距陵川縣30公里,推薦自駕,可從縣城包車前往!

住宿:整個雙底村基本都是農家旅館,一人一天50左右,三頓粗茶淡飯,住宿很乾淨,有熱水,有免費wifi。

白陘 太行山上的茶馬道
美食:陵川羊肉火燒石頭炒雞蛋特產有小米、核桃、“五花蕊”黨蔘

周邊:紅豆杉大峽谷王莽嶺錫崖溝

白陘 太行山上的茶馬道
專輯

影子之美 自遊之旅

圖文原創

初心無極。

攝影就是智慧的修行,

是清晰地觀照世界,

是真摯地表達情感,

是由衷地懂得感激,

是深切地體味幸福!

搜索  yingzizhimei  微信公眾號  關注!

歡迎各位朋友閲讀、轉載、分享。

原創圖文作品,作者擁有全部著作權。

微信平台、網絡平台、紙媒等媒體使用請聯繫作者!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05 字。

轉載請註明: 白陘 太行山上的茶馬道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