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流域採訪見聞:行走觀美景 惠民譜新篇

黃河發源於青藏高原約古宗列盆地,其蜿蜒向東流經九個省區,哺育着一代代沿河兒女。黃河流域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近日,記者實地走訪青海、四川、河南三省,眼見一幅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的“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生態治理持續發力

撫平母親河流域“傷疤”

流淌在四川省阿壩州若爾蓋縣唐克草原的黃河,被當地人稱為“瑪曲”,她在廣袤無垠的原野蜿蜒環繞,形成“黃河九曲第一灣”的壯美景觀。風光優美的若爾蓋縣是黃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養區,素有“川西北高原的綠洲”之稱。然而,由於地處青藏高原東部高寒生態脆弱區,加上全球氣候變暖和過度放牧等因素的影響,當地多年來存在草原沙化問題。

黃河流域採訪見聞:行走觀美景 惠民譜新篇

為了與沙化“爭奪”綠色家園,林草工作者創造出“高山柳沙障”治沙方法。當地常見的高山柳枝條被編成一個個長四米、寬兩米的長方形柵欄式屏障,牢牢扎入沙土中。屏障內部還要植樹種草,以達到防風固沙、保持水土的目的。記者遠遠望去,山坡之上彷彿披着一層抵禦沙化的“鎧甲”。

在若爾蓋縣轄曼鎮西倉村治沙點,縣林草局生態修復股助理工程師塗勝介紹稱,該地流動沙地經過綜合治理後,沙海明顯被固定住,流動沙源蔓延趨勢得到遏制,草原植被蓋度已提高到30%—40%。

“沙化土地完全變成土壤,不敢保證需要多少年。”塗勝説,“但我們會努力確保治理後的土地基本恢復草畜平衡狀態,能夠進行正常放牧,盡力撫平母親河流域的‘生態傷疤’”。

黃河流域採訪見聞:行走觀美景 惠民譜新篇

沿黃河順流而下,告別遼闊的川北草原,來到温婉的“北方水城”——河南開封。“一城宋韻半城水”賦予了這座城市詩意的註解,然而曾經,河道淤積、水體黑臭等生態問題卻影響了它的“顏值”。為此,開封西湖風景區、黃河生態廊道示範帶等生態治理項目被提上日程。

2009年起,開封市政府以黃河黑崗口調蓄水庫立項,規劃並建設了主湖面成龍形、面積近萬畝的開封西湖風景區工程。開封西湖將新老城區的水系串聯起來,形成了完整的水系生態系統,做到“以水潤城”。此外,開封市將傳統文化與自然景觀相結合,建設實施“十湖連通”工程,涉及湖面14.6平方公里,通過新修河道連通十個市區內主要湖泊,同時對湖岸進行生態化修復等工作,努力實現“死水變活”,為市民創造優良生活環境。

黃河流域採訪見聞:行走觀美景 惠民譜新篇

經過治理,河道死水“活”了,黑臭水體“清”了,河岸亂堆亂放的垃圾越來越少了。記者所見,開封市內“一渠六河”綠水漾清波,魚兒遊淺底,亭台樓閣與綠葉繁花相互映襯,構成了一幅流動多姿的立體生態長卷。

“以前這裏遍佈養殖場、建築垃圾、飯店,污染很嚴重。如今河水清了,環境好了,人們的生活質量也提高了。”在開封西湖景區遊玩的市民祁長明表示,如今的生態建設越來越好,實實在在地造福了老百姓。

水利工程防洪興利

“懸河”變“幸福河”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水少沙多是黃河的顯著特徵,泥沙多年沉積,導致下游河牀普遍高出兩岸地面,成為地上“懸河”,歷史上有“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的説法。

“今年洪水頻次比前兩年要多一些,但因為在汛前充分騰出了庫容,我們面對洪水心中是有數的。”談及黃河防洪防汛工作,小浪底水利樞紐管理中心工程師張建生如是表述。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位於河南省洛陽市以北40公里處,建成已近20年,是黃河干流三門峽以下唯一能夠取得較大庫容的控制性工程。

黃河流域採訪見聞:行走觀美景 惠民譜新篇

張建生介紹,儘管今年小浪底已先後迎來了幾次洪峯,但均在可控範圍內。按照原設計,今年小浪底水庫75.5億立方米的設計攔沙庫容就將全部淤滿。不過,由於這些年上游的環保工作到位,植被不斷恢復,使入庫泥沙大量減少,加上水庫自身的排沙功能,目前小浪底水庫泥沙淤積量僅為31.46億立方米,有效防範了小浪底水庫攔沙庫容過早淤滿,大大提升了防洪功能。

小浪底水利樞紐根據上游來水和蓄水情況適時進行調水調沙,沖刷下游河道泥沙入海,使下游懸河形勢得到有效緩解。不僅如此,小浪底水庫利用調蓄水量實施引黃濟津、引黃濟青、引黃濟澱,實現黃河跨流域調水,提高了北京、天津、河北等區域的用水保障率,還為下游生態濕地修復創造了條件。

與小浪底有所不同,黃河流域的另一項水利工程——拉西瓦灌溉工程主要發揮引水灌溉作用,讓當地羣眾擺脱了“守着黃河沒水吃”的困境。

登上拉西瓦灌溉工程引水渡槽,黃河上游清冽的河水從腳下潺潺流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拉西瓦灌溉工程建設管理局局長李佔彪表示,黃河流經貴德縣近80公里,但該縣耕地主要在海拔2200米以上,黃河在2200米以下,需要用水只能通過提水灌溉的方法,耕地澆灌成本較大,水量也不足。

黃河流域採訪見聞:行走觀美景 惠民譜新篇

直到2019年,拉西瓦灌溉工程乾渠正式開閘放水,這種眼睜睜看着黃河水流過卻無法有效利用的困境終於得到解決。李佔彪稱,拉西瓦灌溉工程渠首高程2440.38米,渠尾高程2391.81米,落差48.57米,可充分利用拉西瓦電站形成的水頭優勢,從拉西瓦水電站預留農灌口取水,將原有的提水灌溉變為自流灌溉。

“以前用提溉的方法,一畝地每年的澆灌費用為180元,變為自流灌溉後只需要17元,大大減輕了老百姓的負擔”。李佔彪介紹,拉西瓦灌溉工程已改善並新增灌溉面積20.02萬畝,徹底解決了貴德縣河陰、河西、河東、常牧、新街5鄉鎮,87個行政村,8萬人的灌溉問題。

記者來到貴德縣河陰鎮童家村村民李秀萍家的玉米地,談及農田灌溉的新變化,她欣喜地説:“以前是靠天吃飯。需要澆水的時候,全家人都出動,渠裏就那點水,自己不搶就要被別人收走。現在就不一樣了,想什麼時候澆就什麼時候澆。”

特色產業紅紅火火

百姓脱貧致富奔小康

走進青海省海東市循化撒拉族自治縣清水鄉,田間地頭一片片火紅的線辣椒映入記者眼簾。當地農户正三五成羣,埋頭採摘線辣椒。得益於特殊的地理氣候條件,循化線辣椒色澤鮮紅,香味濃郁,是當地農户實現增收致富的重要產業。

“今年我們種植了300畝線辣椒,每畝產量2300斤,以今年的行情看,市場上能買到5元一斤。”海東市某農產品加工公司負責人蘇小真告訴記者,當地企業積極助力循化做大做強相關產業,與種植農户簽訂了長期供需合同。

黃河流域採訪見聞:行走觀美景 惠民譜新篇

“通過合作,農户收入渠道增多,收入也逐步增加。”蘇小真透露,目前,除了土地流轉後集體分紅,當地農户還能夠通過在基地打工獲取工資收入。基地不僅種植線辣椒,還同時種植了花椒、核桃,“(基地)目前固定用工20餘人,農忙季節整個基地聘用人員能達到92人,每人每月能收入2800餘元。”

“下一步,我們計劃在當地建設農產品深加工基地,對紅線椒、花椒等產品進行深加工,進一步拓寬農户收入渠道,助力居民致富奔康。”蘇小真説。

除了農業,民族特色手工業也是黃河沿岸居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記者來到四川省若爾蓋縣唐克鎮白河社區集體經濟合作社,見到藏式手工藝品作坊的工人們正在忙碌地製作“吉祥娃娃”。飛針走線之下,一個個身穿民族服飾,佩戴精美飾品的玩具娃娃呈現在大家眼前。

黃河流域採訪見聞:行走觀美景 惠民譜新篇

白河社區黨支部書記張慧玲介紹稱,娃娃製作者多為當地留守婦女、貧困户等,“(手工藝品製作車間)帶動的就是我們婦女勞動力就業,助力精準扶貧,手工坊現在有近60名留守婦女上班,靈活的就業大大增加了她們的收入,我們這裏的工人最高一個月可以掙5000多元。”

“吉祥娃娃”將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相融合,以精湛的工藝和獨具特色的民族元素得到了廣大消費者的認可和喜愛,被形象地稱為“草原小精靈”。“2019年,我們鎮‘吉祥娃娃’的全年銷售收入突破了50萬元人民幣。”張慧玲説。

除了藏式手工藝品作坊,白河社區集體經濟合作社還建起了鄉鎮電影院、藏藥藏浴中心和民俗博物館等,吸引四方遊客來此參觀休閒,拓寬了村民的收入渠道,走出了具有當地特色的集體經濟發展之路。

如今,沿黃省區百姓還在演繹着一個個精彩的“黃河故事”。無論是生態環境保護、水利設施建設抑或產業經濟發展,均是如此。未來,黃河的治理、保護與開發將繼續以促進“人水和諧”為目標,堅持走生態文明發展之路,助力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邁上新的台階。

文/房家梁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181 字。

轉載請註明: 黃河流域採訪見聞:行走觀美景 惠民譜新篇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