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流量紅利講好中國故事

善用流量紅利講好中國故事

這幾天,藏族小夥丁真火了,各地文旅部門紛紛接力,藉此契機推廣本地風光。網友被各種段子逗得會心一笑的同時,也完成了一次“雲旅遊”,一覽大美中國。這次現象級傳播事件,有很多地方值得分析,亦有不少經驗值得總結。

為什麼丁真火了?有人説,看膩了千篇一律又千奇百怪的網紅,康巴小夥的純真讓人耳目一新。在筆者看來,這只是丁真進入公眾視野的基礎,而真正讓其“出圈”的,是各地文旅部門的宣傳大比拼。青海“加班加點選出了賽馬男孩”,陝西第一時間找到了與丁真神似的兵馬俑,黑龍江在眾多冰雕裏淘到了“同款”丁真……語言逗趣、產品過硬,這種“拼了”的姿態更讓人看到了一種努力。就像網友所言:看似滿屏的丁真,實際上字裏行間顯示着旅遊發展、脱貧攻堅、國計民生。這波宣傳值得肯定,而這也説明,流量沒有原罪,引導得好就會變成正能量,只要掌握方式方法,互聯網宣傳更加深入人心。

“酒香也怕巷子深”,網絡時代,借網推介造勢不是臨時起意,而是融入日常的基礎工作。很多看似只是偶然的一夜爆紅,其實都是厚積薄發。就拿丁真的家鄉——四川理塘來説,宣傳部門打的明顯不是無準備之仗。後續的報道也證明了,為做好旅遊脱貧這篇大文章,當地從上到下確立了“敢吃螃蟹”的思想共識,扶貧幹部普遍熟練玩轉新媒體。比如,當地特產的包裝設計十分文藝,此前帶貨找的也不是明星、網紅,而是頗受文青喜愛的四川作家;丁真走紅後,當地謝絕了綜藝節目、娛樂公司等送熱錢的機構,而是與專業的拍攝機構合作,迅速推出了風光宣傳片。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有想法的人。沒有前期的積累,這座小城不會在遇到網絡熱點後迅速“接梗”。這種主動求變的進取意識、積極嘗試的宣傳思維,是所有地方都應當學習的。

我們常説要講好中國故事,這是一種責任,也是一種能力,更要按規律辦事。今天的媒介形態頻繁迭代,傳播從過去“點到點”轉向“點到域”。重度碎片化、強調互動性、突出個性化的內容,為一個地方的形象塑造提供了效能更高的渠道,很大程度上,也在顛覆過去那種偏重宏大視野的傳播路徑。再看受眾特點,作為“互聯網原住民”的新一代網民,思維活躍、追求個性,喜歡草根原創、渴望情感認同、熱衷深度互動。做好宣傳工作,就必須深諳這些傳播規律的變化,在方式方法上與時俱進。在這方面,不少地方已經邁開步子。丁真的故事是一例,近期還有新疆一女縣長身披紅斗篷在皚皚白雪中策馬馳騁,視頻搭配武俠音樂,引得無數網友對“天馬文化”心馳神往;記者出身的扶貧幹部堅持用影像記錄鄉間點滴變化,把線上粉絲變為線下游客……説到底,傳播是一門説服的藝術。用目標受眾聽得懂、感興趣的表達方式,就能實現共鳴,潛心鑽研傳播規律、用好用活網絡,才能“四兩撥千斤”。

傳播與接受的過程也是心與心的交流,惟有真情最動人。過去一提起“宣傳”“推介”,很多人都習慣性地想到利用名人光環,總想把“大IP”捆綁到自己一方水土中。這當然不失為一種思路,但丁真的走紅則告訴我們,普通人的故事、平凡的煙火氣同樣可以打動人。丁真本身只是普通的藏族青年,但他原汁原味的打扮、放牛騎馬的日常與藍天、雪山、藏族文化融合一起,展現出雪域高原真實的風采,一下子觸動了人們對詩和遠方的嚮往。與之類似,火遍中西方社交媒體的李子柒也只是以普通人的視角,記錄一餐一飯、四季流轉,卻體現出了中國文化“無聲勝有聲”的感染力。事實説明,最大的“流量”來自這個社會精神上的真正共鳴,來自人同此心的美好情感。相較於概念化的東西,有血有肉的故事、具體可感的細節最打動人心。照此來看,各地其實都能挖掘出自己的“丁真”,也只有這樣的流量才能“長紅”。

“丁真現象”是一個切口,從中我們看到注意力資源藴藏的巨大效能。據報道,丁真走紅後,理塘熱度大漲,搜索量到11月最後一週猛增620%。這直觀展示了,引導科技向善、巧用流量紅利可以撬動一個地方在新業態新經濟上的發展。還有網友在瞭解了丁真和他家鄉的扶貧幹部後,感慨“謝謝這些同齡的人們,從不曾停止努力”。在網絡大潮中,每一朵浪花都會折射太陽的光芒,每一份堅守都會收穫時光的饋贈。擁抱變化、解放思想、積極探索,讓中國故事擁有更生動的表達,也會讓正能量成為最閃耀的“頂流”。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97 字。

轉載請註明: 善用流量紅利講好中國故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