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金茂大廈,以前是什麼樣?來看“花園石橋路一號”的故事!
CFIC導讀
在陸家嘴金融城的核心區域,有一條花園石橋路,它的兩側密佈着金融機構和地標建築,那麼這條路以前是什麼樣的呢?記者專訪了上海作家滕肖瀾,一起聽她來講述我們的小康生活。
中國金融信息中心 金偉良攝
在陸家嘴金融城的核心區域,
有一條花園石橋路,
它的兩側密佈着金融機構和地標建築,
那麼這條路以前是什麼樣的呢?
記者專訪了上海作家滕肖瀾,
一起聽她來講述我們的小康生活↓
“花園石橋路1號”,我的小説裏常常寫到這個地址。我是“70後”,知青子女,在外婆家長大,十歲前就住在“花園石橋路1號”門牌的弄堂裏。外婆家動遷搬離後,我問長輩,小時候的外婆家,到底在哪裏?長輩指着金茂大廈附近説,喏,就在這裏。
花園石橋路,這條不算太長的小馬路,現在是陸家嘴金融城的核心區域,馬路兩側密佈着很多知名金融機構。我寫過一部小説《城中之城》,説的就是陸家嘴金融城的故事。為了讓小説觸及的行業內容更專業,我到陸家嘴的銀行蹲點了兩個月,又回到了童年曾經無數次走過的地方。
童年的弄堂是什麼樣的呢?當時,馬路窄、空間小,小孩子的活動區域基本就在家附近一公里之內。依稀記得,弄堂裏有個天井,每户出來都要經過,鄰居間閒話日常,大多在那裏。洗曬、倒馬桶、晾醃製的香腸臘肉,也在那裏。離家100米有個小賣部,再過去是勞動劇場,有個小電影院。很小的時候,我就自己一個人帶着零花錢去看電影,好像從沒擔心過會走丟。再遠一些是浦東公園,那是孩子們的天堂,公園裏的“宇宙飛船”,在孩子的眼中是非常刺激的。現在,這些景象已經找不到了,陸家嘴處處是聳立的摩天大樓。
我生在浦東,長在浦東,成年後也一直在浦東生活,親歷變化,除了油然而生的自豪感,也會不自覺地將其融入寫作中。我的作品幾乎都和上海、浦東有關。我希望自己筆下的上海,是真實的、感性的、值得尊敬的。她不僅僅是一座城市,更是一個信念、一份希望、一種精神。我希望能為所有上海人——生於斯長於斯的上海人,折騰半輩子好不容易回來的老上海人,為了留在這片土地而不斷努力播灑汗水的新上海人,寫出這種感覺。
2008年,我出版了第一部長篇小説《城裏的月光》,從一對年輕夫婦在上世紀80年代末的經歷寫起,考託福、炒股、下崗、重尋出路……這些故事、這些細節,不僅是小説人物個體的人生歷程,也是我們腳下這座城市在時代更迭中歷歷在目的變遷和發展。
我曾在浦東國際機場工作過10多年,擔任飛機載重平衡員,為每架飛機計算每個位置可裝載的行李、貨物的重量,繪製平衡圖。後來便有了小説《乘風》,圍繞浦東機場一家航空代理公司的生存發展,刻畫兩代機場人的內心世界與職業成長。
去年,我在《收穫》長篇專號冬捲髮表了第四部長篇小説《心居》,講的是和房子有關的事。落筆時,原本沒有明確寫的是浦東,寫着寫着才發現,小説裏的樓盤、小區,越來越像自己曾經關注的地方、散步時經過的地方、朋友提及的地方。
小時候,父母不在身邊,週末或放假時,舅舅阿姨帶我出去玩。那時,浦東人去浦西,叫“去上海”,要坐輪渡。寬闊的江面,四面八方來的風,在輪渡上舉目而得的風景和感受,對年幼的我來説,是極為深刻而震撼的印象。令我驚喜的是,最近幾年,我重新在城市中發現了這種憑江臨風的開闊感。我和家人常常會去全線貫通後的浦東濱江沿岸騎行、散步。倘若在這些地點造商業設施,一線江景,可以想見會有多麼受歡迎。可政府沒有這麼做,而是把它建成公共空間,讓廣大百姓不用花一分錢就可以享受一覽無餘的濱江美景。每逢有外地朋友來上海,我都會推薦他們去感受一下,這座城市是如何把濱江的黃金位置毫無保留地給了市民。
這座城市時刻都在發生着各種變化,每個行業、每個領域,時時刻刻都有新生事物正在誕生。對寫作者而言,只要走近、真正去了解,會產生很多創作慾望和衝動。上海是個大寶藏,身邊的變化,就是我筆下的素材。寫好這座城市的當下,寫出小日子裏的大味道。
作者簡介
滕肖瀾
1976年10月生於上海,現於浦東國際機場工作。2001年開始寫作,至今發表中短篇小説約六十萬字。2006年4月出版小説集《十朵玫瑰》。上海作家協會新世紀首屆青年創作班學員,上海作家協會會員。因創作的中篇小説《美麗的日子》榮獲2014年第六屆魯迅文學獎中篇小説獎。
本文來源:陸家嘴金融城
微信編輯:李雨琪
【來源:陸家嘴金融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