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古代信函文書封緘的實物遺存,是秦人用泥土鑄就的一部美學史詩。
它,是一幅幅“袖珍式”的書法作品,帶人穿越回2000多年前,感受秦小篆的無窮魅力。
它就是秦封泥。
一枚枚小小封泥,見證了那個輝煌強大的秦王朝的風風雨雨,直到2000多年後的今天,依然向世人訴説着大秦的故事。
▲ “右丞相印”封泥
●姓名:秦封泥
●年齡:2000多歲
●職稱:國寶級
●户籍登記時間:1995年
●出生時間:戰國
在今年的國際博物館日,“印·象大秦——封泥中的大秦帝國”博物館館藏秦封泥特展在西安唐皇城牆含光門遺址博物館精彩亮相,一經展出就備受好評,展覽為期4個月,你來了嗎?如果還沒有走進含光門遺址博物館一探究竟,那就聽曲小旅給你細細道來,關於這些“帶文字的泥坨坨”。
1秦漢時期最重要的保密手段
在現代,重要的書信、文件多加蓋印章以表明簽署者的身份,並用膠水封口、騎縫簽章等手段確保私密。那麼,我國古代如何處理類似的情況呢?答案之一就是封泥。封泥類似於“火漆”,不過封泥的產生更為久遠。
對於早期的封泥來説,封物是其主要功能之一。根據出土文物可知,春秋戰國至漢代的數百年間,封泥曾被廣泛施於壇罐、竹笥,用於封存食物、錢幣等。
用於簡牘封緘是封泥的另一主要用途。據考證,魏晉之前,公私文書的載體以竹木製成的簡牘為主,不僅有關政治、軍事的內容需要密封驗證,個人信函也帶有一定私密性質。因此,在傳遞過程中,為防止私拆,都需要封緘。
封泥就此成為秦漢時期最重要的保密手段。收到信件的人如果看到封泥有被動過的痕跡,便可知該文件或已被人拆閲。封泥與公私文件都息息相關,可想它的使用數量之龐大。正因為如此,才有不少封泥經歷2000多年的風風雨雨,還能留存到今天。
▲ 秦封泥顏色品相實錄圖
2秦封泥特展
目前,正在含光門遺址博物館展出的“印·象大秦——封泥中的大秦帝國”博物館館藏秦封泥特展,共計展示秦代封泥80餘枚。採用以物講史、圖史結合、數字互動手段,充分展示秦封泥文物內涵,宏觀呈現大秦帝國集權制度、官吏制度、驛遞制度乃至書法、藝術等文化成就。
本次展覽還推出了《封泥封檢過程》《秦國養馬人的一天》《漢字的演變》動畫演示,現場還設置“封泥封檢”手工互動遊戲、“把信送給秦始皇”飛行棋遊戲等,使2000年前的秦人生活場景呈現在眼前,為觀眾講好趣味縱橫、情態生動的封泥故事。
文物是歷史的展示片段,有文字的文物向來都是佐證歷史的重要依據。小小封泥中藴含着秦代文化藝術、社會生活、歷史政治的無限洞天。
3泥土鑄就的美學篇章
▲ 秦封泥墨拓款式效果圖
細看秦封泥,可以發現其中大部分為黃色,還有褐色、紫色、青色,給人以生命的活力和青春的氣息之感。但是,隨着時間的推移、空氣的氧化,這些漂亮的顏色會慢慢褪去。
秦封泥,以秦代文字書法的原真性和秦代篆刻藝術的原真性的雙重身份,見證了中國書法和中國篆刻在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時還原補充了秦代歷史、地理的諸多空白。
如今,一枚枚秦封泥靜靜地躺在博物館的展櫃裏,你若細看,還能發現許多枚封泥的側面留有指紋的痕跡。一枚枚的指紋,讓小小的封泥瞬間便有了温度,前人封緘、拆啓封泥的畫面彷彿就在眼前。
看似不起眼的封泥歷經歲月留存至今,向我們傳達着數千年前中國古代地理、官制、藝術、經濟、文化等不同領域的歷史密碼。這當中我們不僅看到了古人的智慧,更為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弘揚而感到驕傲。
展覽為期4個月哦~趁着空閒,不妨找個陽光明媚的午後,走進含光門遺址博物館,去看一看穿越千年的秦封泥,細細品讀一枚枚封泥背後的故事與秘密吧!
本文西安城牆or城裏城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