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長河(國際問題學者)
臨海支起的大鍋熱氣騰騰,海虹流水席次第排開,數十艘漁船乘風破浪,喧鬧的音樂激情洋溢……這是荷蘭耶爾瑟克海虹節定格在筆者腦海中的印象,每年一到8月,就讓人念念不忘。
耶爾瑟克是荷蘭西南部靠近比利時邊境的一個以漁業著稱的小鎮,每年8月的第三個星期六,是這個小鎮一年中最熱鬧的日子——無數的遊人從周邊的法國、比利時、德國等地趕來,為這個世界罕見的海虹節捧場。
海虹是一種貝類,殼多為黑色,肉質鮮美,海虹肉曬乾了便是人們熟知的淡菜。荷蘭每年出產1億多公斤淡菜,一半以上都由耶爾瑟克小鎮出產並銷往世界各地。從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每年8月小鎮都會舉辦海虹節。吃淡菜、逛集市、坐漁船已經成為這個歐洲著名民俗節的三大特徵。
8月是西歐最好的季節,陽光明媚,天氣涼爽。走進這個漁港小鎮,發現不過五六條街道,但乾淨清爽。海虹節那天,從鎮中心到碼頭,會出現西歐少有的熙熙攘攘的人流,街頭樂隊的精彩演出更增添了節日氣氛。
海虹節的中心當然是碼頭。離開鬧市沿海堤步行不到10分鐘,就看到長長的隊伍延伸到海虹品嚐區。人們支起幾口巨型大鍋,大師傅們將海虹與葱頭、芹菜、胡蘿蔔及其他調料倒入鍋中,有的在攪拌,有的在撈煮熟的海虹,個個喜氣洋洋。遊客象徵性交1歐元,就可以領取一飯盒現煮海虹。離大鍋不遠,數十張大木條桌一字排開,遊客們喜氣洋洋地在品嚐海虹。説實話,吃在其次,關鍵是成百上千人在一起吃單一海味,這種機會可是難得。遊客對坐而食,有的遊客乾脆把事先備好的葡萄酒和小菜擺上,在輕柔的海風中,同親朋摯友邊吃邊聊,享受大海的恩賜。
品嚐完了海虹,人們或在海邊賞景,或轉轉貨攤,都在等待着高潮的到來——免費坐船出海觀光。
熟悉內情的同事早就傳授了秘訣——一定要排隊上旗艦,不僅船本身威風,那上面的樂隊也是最棒的。“艦隊”終於要出發了,數十艘漁船依次駛出碼頭,在喜氣洋洋的音樂聲中出港朝北海深處駛去。當海風撲面而來,一些人禁不住高聲呼喊,紛紛“揮手作別”。興奮勁過了後,遊客們在船上或坐,或站,或倚,或靠,在樂隊演奏的音樂聲中,迎着涼爽的海風,透過船尾犁出的浪溝,欣賞浩渺北海的魅力。船上也支起了一口大鍋在煮海虹,許多遊客禁不住再來過把癮,當然免不了加上一杯修道院啤酒,這才帶勁!
船上的主角絕對是樂隊。樂隊由七八個人組成,起源於比利時的薩克斯管是主角,另外還有大號、小號、單簧管、鼓手等。筆者打聽了,樂手們全是業餘的,有教師、警察、印刷工人和郵遞員,義務地為海虹節演奏已經有20年了。正因為是業餘愛好,好不容易有海虹節這個一年一度的大舞台大顯身手,樂手們表演得更加賣力,不時和遊客們來個互動。
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艦隊”在大海中航行了半個多小時後,旗艦突然鳴響汽笛,掉頭返回港口,宣佈海虹節尾聲的到來。數十條漁船也緊跟其後,汽笛長鳴,回船與去船相對時,遊客們興高采烈地相互揮手致意。甲板上歡快的音樂伴隨着陣陣掌聲與喝彩,隨着船後潔白的浪花與温馨的海風飄向茫茫大海……
一個萬人小鎮,能把一個民俗節辦得如此轟轟烈烈,吸引着鄰國民眾前來助興,頗為難得。除了組織到位、規模宏大之外,不收門票、拒絕商業開發讓人印象深刻,恐怕也是這一民俗節長盛不衰的秘訣所在。按一般的商業邏輯,既然民俗節已有如此大名氣,即便不收門票,那吃海虹多收點錢、坐船賣船票也無可厚非,但執拗的荷蘭人似乎不為所動,堅持免費。從煮海虹的大師傅到艦隊上的樂手,志願投入的真誠態度也讓人感慨動容。
回頭仔細一想,文化旅遊項目不收費在西歐似乎很流行。在歐洲工作生活多年,到訪被列入聯合國世界遺產名錄的景點數十處,但發現收門票的比例很低。荷蘭的風車村風景如畫,遊客無需購票可以暢通無阻直達風車羣底下玩個痛快;德國的波茨坦王宮、奧地利的美泉宮、俄羅斯聖彼得堡夏宮,若你只到美麗的後花園轉轉,是不收費的;班貝格、魏瑪等被列入聯合國世界遺產名錄的歷史名城,至今保留着中世紀的樣子,美輪美奐,若把古老的城門或吊橋一圍就可以坐地收錢,但這些城市從沒動這樣的心思。科隆狂歡節吸引的外來遊客數量超過本市人口,主辦方從來只想着怎麼拓展活動創意,從未打收門票的主意……
不在收費上動腦筋,政府做什麼呢?他們在不遺餘力地打造旅遊品牌,設計旅遊線路,組織大型文化活動吸引遊客,體現了更大的文化格局與長遠目光。文化旅遊業是一個綜合性產業,對地方經濟的聯動、推動作用巨大。精明的歐洲人考慮得更長遠——免費或低收費可以吸引更多的遊客,不僅可以打響名氣,而且也可延長遊客的滯留時間,讓賓館、餐飲、交通、零售等行業整體受益,豈不比明面上收門票更划算?
漫畫/陳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