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隆大教堂:世界上最完美的哥特式教堂建築!
前言
科隆大教堂,位於德國科隆市,是科隆市的地標性建築。與法國巴黎聖母院、羅馬聖彼得大教堂並稱歐洲三大宗教建築。在1996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修了600年?我的天吶!
是的,沒錯!
今天咱們就來聊聊這個大教堂。
科隆大教堂
我們首先來看看它的樣子。
教堂佔地8平方公里,建築面積約6平方公里,東西長144.55米,南北寬86.25米,相當於一個足球場。
教堂中央是兩座與門牆連砌在一起的雙尖塔。雙尖塔像兩把鋒利的寶劍,直插雲霄。
南塔高157.31米,北塔高157.38米,這什麼概念呢?
這麼説吧大概相當於現在建築的45層樓那麼高。
在教堂祭壇擺放有中世紀的黃金匣,由黃金、寶石和珍稀飾品組成的“寶中寶”,可以説收藏着許多珍貴的藝術品和文物。
可以説科隆大教堂既宏偉又細緻,佈局巧奪天工,被譽為哥特式教堂中最完美的建築典範。
哥特式建築
哥特式?有一些同學看到這裏會有點懵。
我來簡單説説:
哥特式這個詞彙出現在12世紀的法國,盛行於13世紀,主要用來形容建築風格。
在眾多的歐洲建築風格中,要區分哥特式風格的關鍵詞可以稱之為"直衝雲霄"又高又尖,是那種可以戳瞎雙眼的那種尖。
肋架,主要應用於哥特式教堂,作為拱頂的承重構件
尖肋拱頂通常在哥特式建築屋頂上的應用。為了支撐屋頂成片的向下的壓力,尖肋會在多個角度及位置上平均分佈。而且尖肋拱頂還能製造"向上"的視覺暗示。
扶壁早在羅馬式建築中就有大量使用了,但哥特式建築中的扶壁,不同於羅馬式將其隱藏在屋頂下,而是直接暴露在外,與建築外觀成為一體。
教堂建造原理
那麼它是怎麼建成的呢?工程原理是什麼?
現在的科學家們通過種種機器進行模擬,並根據留存下來的設計圖紙分析:
認為古代建造者會先搭建從地面到拱形結構頂部的木質支架,他們在頂端壘成石頭以此來精確的搭建肋穹頂。據估算一共用了13萬噸石頭。
這樣每條肋就會在頂端完美契合,然後把每條肋之間的空隙用較輕的石頭填滿。並用砂漿覆蓋表面,最後他們把支架移開。
而肋穹頂實際上就像一層薄膜一樣,實際的工程結構是由尖鋭的拱形結構支撐起來的。柱子會把天花板的重量傳到地基上,同時飛扶壁會向內施加輕微的壓力,以此達到力的和諧平衡。
並且在頂端鏤空的尖塔有利於減少風阻,而在底部,牆體十分堅固,以便承受塔樓巨大的重量。
教堂建造原因
那麼人們為什麼不惜花費幾個世紀來建造科隆大教堂?
秘密就藏在科隆大教堂的中心,這個金光閃閃的聖骨箱內。
在中世紀,這處陵墓是吸引眾人前來頂禮膜拜的聖地,這處聖骨毋庸置疑就是當初建造大教堂的原因之一。
重要的是裏面所供奉之物,於1164年存放大教堂之後,就立即就吸引了蜂擁而至的大批朝聖者。同時這也意味着舊教堂很快就無法容納這麼多人了。
於是這就是為什麼要建一所更大的教堂的原因了。
教堂防震原因
我們再來看看這個教堂所處的位置。
科隆大教堂坐落在歐洲地震最活躍的地區之一。在過去300年中,教堂周圍曾經有120餘次地震,許多建築都因此坍塌了,但是大教堂卻屹立不倒,究竟是啥原因呢?
教堂顏色
細心的同學會發現這個教堂兩個塔尖大部分的顏色是灰褐色。
這是咋回事呢?
最後
如今科隆大教堂已經成為了著名的旅遊勝地。
直到今天,每年全世界將近700萬人過來參觀,遠看科隆大教堂鑲着金銀絲的雙尖塔就是整座城市的眼睛。
來到它面前,你會驚歎於這座由大理石砌成的大教堂,內外的雕刻皆似鬼斧神工之作。
最後,建議大家有機會一定要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