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青浦的小村莊藏着一個“紅樓夢”
“一個是閬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瑕,一個是水中月,一個是鏡中花……”30多年過去了,園子裏還響着經典的旋律,驀然回首,曲徑通幽的景緻依然沒變,去過的人都説,這裏還是原來的樣子。
金澤鎮楊舍自然村,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落,卻因為一個“紅樓夢”曾經紅極一時。1978年10月,上海市園林管理局提出闢建澱山湖⻛景區的規劃設想,10年後,1988年10月,上海淀⼭湖風景區全部竣工對外開放,這便是“上海大觀園”。以往的楊舍村,就是“大觀園”落座的地方。
“東臨澱山湖、西瀕元白蕩,九條江川流而過,村中心有一個圓形小島叫蕩田圩,就像九龍戲珠,所以這裏以前也叫九龍港……”因為修建大觀園,楊舍村整體搬遷,以往的種種只能在老一輩的講述裏慢慢還原,幾十年過去,74歲的任銀生還能準確找到蕩田圩的所在之處,拿個小石塊便能畫出“戲珠”的九條河道,“原來島上有學校,我們上學都是要划船過去的。”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因為“大觀園”,楊舍村村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我家就在‘瀟湘館’邊上,後來在大觀園保衞科上班,以前種地多苦啊。”這一代人對“大觀園”的感情,在感恩它為自己生活帶來的改善裏沉澱,76歲的楊德榮便是如此。
作為87版《紅樓夢》的取景地之一,“大觀園”成為上世紀九十年代國內旅遊最炙手可熱的景點,放到如今,也可稱得上是現象級的“網紅”。“我還記得以前人最多的時候,一天三四萬人,旅遊大巴把周邊的路都堵住了,還有不少人被堵在外面。”回憶起昔日的景象,上海大觀園辦公室主任李祥生説,最多的時候,“大觀園”一年的遊客量可以達到150萬至160萬,“想當年,有幾個上海小囡沒來過這裏?”
“我小的時候是一邊玩泥巴一邊看着這裏建起來的,最早是‘怡紅院’,元妃省親的‘大觀樓’是最後建的。”後來,在離“大觀園”一公里遠的地方,有了楊舍新村,原來楊舍村的村民大多聚居於此。這裏如今是金楊居委會的轄區,居委會工作人員王利強對園內的每一條路、每一處景觀,就連哪裏有哪幾尊蠟像,都如數家珍,“這裏的庭院、建築,都還原了《紅樓夢》裏的描寫,所有的擺設也都保持着原來的樣子。”
時光流逝,翹起的檐角落滿松針,庭院留下了歲月的痕跡,“大觀園”亦不復往日“踏破門檻”的繁華,這一點,伴隨着它成長的人都看在眼裏。“以前梅園裏有4000多棵梅樹,是國內四大梅園之一,現在已經看不到當年那麼好的風景了,可惜了。”38歲進“大觀園”做綠化的孫治強如今已經79歲高齡,他還憧憬着,這片承載了他青春歲月的土地,能再現往日的風光。
“靠我們單獨的一個景點想要有新的發展比較難,希望藉着長三角一體化示範區的總體規劃,可以和青西的景點聯動發展,和周邊的古鎮錯位發展,和環澱山湖的規劃協同發展。”在李祥生的設想裏,楊舍村人做了一輩子的“紅樓夢”或許可以在新一輪的發展裏“重生”。
新民眼工作室 毛麗君
圖片 | 徐程
編輯 | 黃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