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仲起教授是當代傑出的山水畫大家。數十年來,他不但為中國美術學院的山水畫教學付出了艱辛的勞動,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學生和青年教師,同時在山水畫的創作實踐上也取得了異常豐碩的成果。他的“動態山水畫”,填補了中國畫史的空白,因為在中國山水畫表現技法方面所取得的開拓性成就,孔仲起教授獲得了崇高的聲譽。
孔仲起(1934-2015年)出生於上海,提名慶福,字仲起。原籍浙江慈溪。歷為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學位委員、浙江省文化廳高評委、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東方博雅社執行社長、西泠印社社員、聯合國國際美育學會理事,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著有《孔仲起山水畫集》、《孔仲起畫集》、《孔仲起畫雲水》、《山水畫技法概要》、《孔仲起山水寫生法》以及《尊受居畫談》等專著,並撰有有關繪畫理論研究的論文多篇,與人合著《山水畫譜》、《百樹譜》、《百石譜》等著作多種。
孔仲起出生於一個繪畫世家,祖父子瑜、父小瑜、兄伯容均擅長花鳥博古畫,有名於時。孔仲起少年學畫,後因家境不濟,14歲輟學,17歲入上海英雄金筆廠當工人,其間發奮自學,業餘積極參加美術活動。1955年入學浙江美術學院中國畫系,1960年畢業後留校任教。
孔仲起教授的山水畫雄健奔放、能融古化今,中西並用,傳達現代的崇高新意。他畫江潮海浪的各種手法,皆得自他對自然的深切理解,其發明的被稱為“雲皴法”、“弧勾法”、“短線法”、“水彩潑墨法”的技法,都能有效地表現江河湖海不同的真實動態與深遠意境。
雖然基於“生活是藝術創作源泉”的認識,他很重視寫生,重視對客觀事物的觀察和研究,但他決不是客觀地寫景,而是借景寫情,寫心中的真切感受,追求情景交融的境界。他對中國畫的筆墨造型理解得很深刻,他在筆墨上深有造詣,深知筆墨語言是傳統中國畫的精髓,是為整個畫面意境服務的。他認為,筆墨的作用該顯則顯,該隱再隱,顯時呈現出相對獨立的審美意義,隱時則服從整個畫面意境的需要。
他有個辯證的説法,即為了達到“文采自然”的目的,要“使作品有筆有墨,但又處處不見筆不見墨。換言之,即是在凸現畫面真氣彌滿的畫境的同時,筆墨必須‘功成身退(所謂隱跡立形是也)’”(孔仲起《尊受居畫談》)。他更明確地説:“筆墨即是形,筆墨亦即是思想。”他提出的“忘筆墨而有真景”的主張,是很值得我們重視的真知灼見。他説的真景,不同於客觀再現,也不僅包涵了“物象的風神、氣質,它必定更多地凝聚着畫家自己的所感所思、他的快樂和安慰,他的理想和寄託……”。
他筆下的山、水、樹木,他勾畫的每一幅畫面,都是從形出發去寄情的,他説:“追求形體的生動是造型的起碼要求。”因此,他不機械地移植前人的語言符號,而是尊重自己面對自然的感受。他反對那些以寫意不寫形為藉口的揮灑塗抹,反對學前輩大師的皮毛。他説:“學黃賓虹要吸收它的實質,不是表面上的形體結構等皮毛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