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追求草原生產功能,忽視其水源涵養、水土保持等生態功能,是對草原功能認知的本末倒置
惡化的草原生態若不及時遏制,或將使沙塵暴、鹽塵暴再度來襲
文 |《瞭望》新聞週刊記者
看不見“風吹草低見牛羊”,只有片片裸露的黃色土壤和水澆地……記者近日在內蒙古、河北、四川、西藏等省區調研發現,由於亂開濫墾、過度放牧等人類活動,部分草原地區的生態系統正變得傷痕累累。
內蒙古大學生態與環境學院教授梁存柱説,草原是地球的皮膚,有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等功能。若不及時遏制大規模過度開發草原行為,將使草原溪流斷流、湖泊乾涸、地下水水位下降,還將催生新的風沙源,讓沙塵暴、鹽塵暴再度來襲。
亂開濫墾之手伸向草原
濫墾草原由來已久。
位於大興安嶺南麓的北方某縣,是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有6萬餘畝草原被亂開濫墾20餘年。當地政府去年下令恢復草原植被,今年初還制定了草原生態修復及退耕退牧還草工作實施方案,但春耕時節農場主仍在耕種。
當地村民邰某説,今年有1500畝開墾的草原退耕還草了,但其他的還在種地。牧民高某表示,耕地對草原的傷害是摧毀性的,因為新開的土地裏還有草根草皮,種幾年糧食就看不到草根了。
濫墾之外,違規建旅遊點、採礦挖沙、採挖蟲草等亂開之手也伸向草原。西部某地一名基層幹部説,5月至6月蟲草採挖期,有將近10萬人在當地草原上採挖蟲草,留下部分採挖後未回填的坑洞和密集頻繁踩踏的痕跡,給草原生態構成不小威脅。
這些亂開濫墾加上過度放牧等,正使草原遭受重創。
北方某縣一位牧民説,以前草原濕地溪流縱橫,農場主為了種地在濕地中挖了排水溝,濕地裏很多小溪水量減少,有的甚至斷流。還有的農場主為了在草原耕種,連年大量超采地下水,導致草原地下水水位下降。牧民高某説:“以前吃水就用泉水、小溪水,開墾後小溪水量少了,很多牧民自家打了水井,有的人家打了20多米才出水。”
下降的地下水水位加上乾旱少雨的天氣,正使部分草原地區的濕地、湖泊逐步萎縮甚至乾涸。面積曾達8萬畝的高原湖泊察汗淖爾自2017年以來不斷萎縮,有時候湖底全部裸露出來,變成鹽漬荒灘。夏季雨水頻繁時,即便會形成小部分水面,但因地下水超採嚴重,往往也存不住水。
蘭州大學教授、中國草業發展戰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兼學術委員會主任南志標撰文指出,目前我國有90%的草原均發生不同程度的退化。他説,進入本世紀以來,在國家一系列生態建設工程的支持下,草原退化的趨勢初步得到遏制,但生態脆弱的本質未得到根本改變。
緣何遏制不住
記者瞭解到,部分草原地區之所以還存在過度向草原要糧、要菜、要錢行為,主要還是利益驅動。
北方某縣一位基層幹部説,一些農民在流轉草原、耕地時,如果是旱地,每畝地租金只有100元左右,但發展成水澆地,每畝租金可達七八百元。種植大户或農業產業化公司租用這些地後,如果抽取地下水種植蔬菜,效益好時每畝地收益可達1000多元。正是這種利益驅動才使部分地區草原逐漸發展成水澆地,並種植上了高耗水農作物。
業內專家表示,這暴露出部分草原地區的發展觀仍然停留在重生產、輕生態層面。梁存柱説,草原功能有生態和生產兩方面,過度追求草原生產功能,忽視其水源涵養、水土保持等生態功能,實為對草原功能認知的本末倒置。
南志標也強調,草原不是荒地,不是城鎮建設佔補耕地的土地來源,也不是擴大耕地的資源,更不是未利用土地。草原是人類社會經濟發展、實現國家一系列重大戰略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某些地區發生的這種通過無序開墾、開採草原,以實現地區GDP增長的現象再也不能繼續下去了。
在利益驅動之外,保護草原免受過度開墾開發的草原監管隊伍力不從心也需引起重視。
西藏自治區林業和草原局局長吳維向記者坦言,西藏有草原13.23億畝,但目前尚未設立草原勘察設計院、草原總站、監測站等草原管理和技術支撐單位,草業管理體制機制與草業發達省份相比仍有明顯差距。
據南志標提供的信息,全國僅有36%的市和22%的縣建立了草原監理機構,縣級以上草原執法人員僅7000餘人,平均每人監管面積達85.7萬畝。
與此同時,現有監管隊伍力量也比較薄弱。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縣林業和草原局草原管理股股長羅順昌説,當地的草原管理隊伍不僅老化嚴重,而且急缺生態修復、草原監測、病蟲害防治、草原執法等方面的專業性人才。
此外,各省區草原保護部門幹部還表示,草原保護還面臨資金有限、實施效果不理想等困境。他們認為,目前的草原保護和建設項目主要依靠國家投資,企業參與度低,農牧民基本不投入,導致草原保護和建設項目覆蓋面較窄,難以使退化的草原得到及時修復和治理。
過度向草原要糧、要菜、要錢當止
遏制部分區域草原生態退化趨勢,亟待從產業、監管隊伍建設、資金投入、觀念等多方面發力。
受訪基層幹部表示,一些地區過度向草原要糧、要菜、要錢,其實暴露了草原地區經濟發展動力過於單一,過度依賴農業發展的侷限性。要改變這種局面,當務之急是調整草原地區產業結構。
河北省張家口市一位基層幹部建議,可鼓勵草原地區發展高效現代農牧業,提高其單位面積產值,減少草原利用規模,促進生態修復。
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草原站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郭豔玲表示,畜牧業也應摒棄原始粗放的發展模式,通過培育附加值高的畜牧品種,發展高質量特色畜牧業、旅遊業等實現提質升級,兼顧生產發展和生態保護。
據瞭解,目前一些地方已經探索在草原地區調整和優化產業發展結構,為改善草原生態提供了有益實踐。比如,張家口正積極建設國家草原公園,謀劃發展旅遊、康養、新能源發電、大數據、冰雪等產業,有望提高草原的單位產值,並讓被開發為耕地的草原迴歸本來用途。又如,理塘縣也在開展優質牧草基地建設,配套標準化牲畜暖棚建設,開展半舍飼圈養,大大提高了犛牛等牲畜出欄率。
在此基礎上,還可加強草原保護規劃引導,科學劃定草原生態紅線。梁存柱等專家表示,可在草原資源富集地區劃定草原保護紅線,並根據草原破壞和退化程度科學劃定草原保護區,對退化成荒漠草原的地區,尤其要優先保護起來,堅決實施禁牧、生態修復等措施,等草原恢復生機,再開始輕度放牧。對已發展灌溉農業的區域,則應通過規劃限制、政府補償等措施有序推進退耕還草,遏制傳統牧區和農牧交錯地帶超采地下水發展高耗水農業的不良傾向。
此外,一些草原專家還建議完善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評估方式。比如在評估草原載畜量之外,全面評估草原生態情況,根據草原生態情況獎補,促進草地生態修復。同時希望加大對草原生態修復工程和草原專業隊伍建設的支持力度,改善當前草原保護資金不足、隊伍不強的情況。□
(採寫記者:周相吉 劉洪明 康錦謙 齊雷傑 魏婧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