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魄力雄強、氣象渾穆——小論漢字為什麼會在魏晉變成書法藝術?

由 申屠仲舒 發佈於 休閒

在中國書法發展史上,魏晉南北朝是一個很重要的時間節點。正是在這個時期,漢字的筆法、結構和書寫章法得到了飛速的發展,漢字的書寫成為一門專門的藝術。無論是執筆、運筆,還是點畫、結構、佈局,開始講究疏密得宜,虛實相生,也開始形成了具有系統性、完整性與條理性的書法理論。

一、漢字與書法的淵源

漢字是一種象形文字或都説是一種圖畫文字。在指示某個具體事物時,具有一種模仿的本能,具備一定的審美情趣。但是從原始社會一直到秦漢時期,出現了甲骨文、金文、石刻文、簡帛、篆書、隸書、草書、行書、楷書等多種字體,但只是書寫形式上的區別,只能算是一種“書體”,無論是法度還是意態,都缺乏意境和神韻。

甲骨文

書寫成為一種藝術,始於東漢。這一時期出現了刻在天然石壁上的摩崖石刻,多為政治或文化名人所題,刻上去的字體磅礴大氣,線條精美,已經具有書法藝術的特點和價值。與之相對的是,歷史上第一部書法理論專著《草書勢》也在這一時期形成,湧現了蔡邕為代表的隸書大家和杜度、崔瑗、張芝為代表的草書大家。

蔡邕是東漢最偉大的書法家,他尤擅漢隸碑刻,他的隸書字型方正,法度謹嚴、波磔分明。另外一些灑脱的文人則有意將隸書寫得草率隨意,書寫時存隸意,少頓挫,多圓轉,形成了一種新的書寫形式——隸草。所以鄭文焯在《草隸辯》中説:“草隸之制,蓋源於漢”。

漢簡上的隸草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重要的一個變革時期。這一時期即是政權頻繁更迭、戰爭不亂的黑暗時刻,又是三教合一、民族融合、玄學興起的一個文化開放期。當時許多知識分子將自我價值附加於各種藝術手段上,他們或寄情山水,或與瑤琴白鶴相伴,又或者在書法、繪畫中實現自身存在的價值。從三國到南北朝幾百年間,也是我國古代書法大家最為集中的一個時期,從鍾繇、衞瓘到王羲之、王獻之,無一不是光照千古的書法大家。而從隸書中衍生出來的楷書、行書和草書,也在這一時期慢慢成熟,成為中國書法史上的第一個高潮期。

二、魏晉書法特點

康有為認為中國書法有“十美”,分別指的是魄力雄強、氣象渾穆,筆法跳躍,點畫峻厚,意態奇逸,精神飛動,興趣酣足,骨法洞達,結構天成,血肉豐美十個方面。而唯有魏晉時期的書法能達到“十美”的高度,而最能代表魏晉書法特點的是“魄力雄強、氣象渾穆”這八個字。這也與當時魏晉社會的思想觀是分不開的。

書法不僅僅是一種藝術形式,它包含了豐富的文化內涵,是中國人對宇宙、人生和生命的哲理的思考,是中國人思維方式和情感的一種外在反映。在魏晉南北朝這個政治黑暗、思想解放的奇葩年代,傳統儒學受到挑戰,黃老學説盛行,促進了各種藝術的發展,書法也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風格和品位。這時的書法,講究莊重而又不失自然,雄渾而又靈活,體現的是超脱功利的生活態度,是“魏晉風流”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鄭文公碑》

這一時期書法的特點既繼承了東漢的書法風格,又對隸書的一些筆劃進行了改革,將隸書那種圓潤改成方折,筆畫更加簡便,形成了楷書和行書等新的書寫方式。這一時期以魏碑為代表的北派楷書,“上可窺漢秦舊範,下能察隋唐習風”,樸拙險峻,舒暢流麗。魏碑既有漢隸的遺型,筆法古拙勁正,質樸方嚴,魏碑的代表作《鄭文公碑》、《高貞碑》、《張玄墓誌》等用筆任意揮灑,結體因勢賦形,不受拘束,是北碑魄力雄強、氣象渾穆氣質的體現。

魏晉時期的書法分成南、北兩派。北派書法講究“豐筋微骨多肉”,既強調書法的勁健,又追求筆勢的飽滿多肉,追求的是“力”和“勢”的一種平衡。北派書法往往下筆如刀,筆鋒切入,收筆又要求蓄力不發,一撇一捺之間舒展自然,豎鈎多為平挑,形成左低右高,陰陽互補的遒美造型。北派書法寫出來的字以《元楨墓誌》、《鄭文公碑》為代表,險絕中又平穩端正,字勢雄壯,代表着儒家正統思想的壯美。

魏晉書法的南派多集中在東晉一朝,其特點是“真行草書,無復隸古遺意”。北派書法多見於碑刻,而南派多書於紙帛之上,意態揮灑自如,與北派差異極大。有人認為這種差異是南方士族與北方士族各自為政、不相通習的結果,也是南北地理、風俗上的差異才有了“北碑”、“南貼”兩種不同的書法風格。

《蘭亭序》

南派書法的代表人物以東晉王羲之父子為代表,王羲之是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書法大師。明朝大儒方孝儒認為任何一個學書法的人,看到王羲之的字,就像是學道的人看到了老子親筆寫的《道德經》,又或者是儒生看到了孔子寫的《論語》,都會激動得吃不下飯。書法評論專著《書概》形容王羲之的書法是“力屈萬夫,韻高千古”,王羲之是上天下凡的星宿,“非造化發靈,豈能如此登峯造極?”。

我們知道王羲之的代表作《蘭亭序》是“千古第一行書”,其藝術格調精微而渾厚,沉穩而靈動,雄逸多奇,妍潤典雅。這幅作品每個字筆畫渾厚圓勁,每個字在跳躍騰挪之間攝人心魂。後人對王羲之父子的讚譽太多了,他們的成就不用我多説。

三、書法在魏晉的發展情況

漢字轉變成書法這種藝術形式,和科技的發展密不可分。我們知道寫字必須要紙筆,而紙的發明,使書法向藝術轉變有了載體。東漢之前,字是寫在竹簡或者絲帛上的,竹簡太硬,絲帛太軟,而且造價不菲,既不利於書寫,又不利於普及。只有當東漢蔡倫發明(或者説改進)了造紙術,可以用非常廉價的破布、樹皮等物製造出利於書寫的紙張之後,書法藝術才迎來了第一個發展的黃金時代。

王羲之

魏晉時期是中國書法發展的高峯時期,並不是單指出現了幾個書法大家,而是這一時期完善了書法理論,出現了“書學”。王羲之的《書論》、衞夫人的《筆陣圖》、衞恆的《四體書勢》,都對書法藝術的理論和批評進行了探討和剖析,對後世書法藝術的發展起了很大的影響。

魏晉書法理論包括三個部分,一是對書法史進行了研究彙總,二是對書寫技巧進行了提煉總結,三是對書法作品進行批評,既有總結又有創新。基本上構成了一部完整的書法學理論。

魏晉時期對書法審美的理解是“規矩有則,用之簡易。隨便適宜,亦有馳張”。其中衞恆的《四體書勢》分為“篆勢”、“草勢”、“隸勢”和“字勢”,對當時流行的書體全部進行了分析,總結出篆書以不方不圓為美,隸書以隨事從宜為美,而草書則以去繁就簡為要旨。

衞夫人

最早的書法史也出現在南北朝時期。這本名叫《古今文字志目》的書史分為三卷,記錄了秦漢以來近一百二十位書法家的事蹟及三十多種書法形式,內容十分詳盡。裏面的每位書法家的生平事蹟、書法特點、師承關係、藝術影響力都有全面的記載,是瞭解古代書法藝術發展的重要史料。

衞夫人是有記載的第一位女性書法家,她著有一本《筆陣圖》,以女性角度簡述了對書法藝術的看法,強調了女性學書法與男性的區別,介紹了女性運筆力度、行筆緩急和心與手的配合,詳細介紹了當時書法界執筆的七種方法和運筆的六種書寫特點,幾乎是一本手把手傳授書法技藝的導師。

書法評論是書法藝術中一個很重要的門類,也是在魏晉時期不斷成長、豐富出來的。當時有一位著名書法評論家名叫趙壹,此老思想保守,對草書非常不感冒,認為這是“岐術”,他對草書的評論是“草書之人,蓋伎藝之細者耳。鄉邑不經此教能,朝廷不以此科吏,博士不以此講試,徵聘不問此意,考績不課此字”。

東晉陸機書法

在趙老先生眼裏,草書簡直一無是處,既不能拿來做官,又不能拿來考勤,學校不教授,博士不講評,根本不值一學。學習草書的人,不過是像那些學唱戲的一樣多了一門沒用而且還招人恥笑的技藝而已,除了喝酒聊天時能拿來當一下談資外,毫無用處。雖然他的看法不一定正確,但也是當時一些士人對草書的看法,是批評之中的一種聲音。正是這種百家爭鳴,使得書法藝術之花越開越豔。

四、魏晉時期書法發展的原因

在魏晉士人的眼中,書法是一種符合自然之道的境界,是自然與自我的有機結合,是循自然之理,顯自然之妙,趨自然之形,體自然之美的自然精神在自我之中的昇華,能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這種思想無疑是受到當時玄學的影響,是對生命意識和宇宙精神的探索和物化。當時玄學的興起和“尚韻”的書法氛圍,對魏晉書法的發展有着很大的影響,而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騰飛又為書法藝術的傳播打開了方便之門,人們對各種書法藝術形式都能兼收幷蓄,也為書法藝術的繁榮培育了良好的環境。從王公將相到普通士子,都學書法愛書法,漢字的書寫成為一門系統的藝術,給我們的書寫文化帶來了活力和風采。

中秋帖

總體來説,漢字書法藝術是一門神奇的藝術,它不僅是中國人交流的工具,也是中國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這門藝術源自遠古,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發展成熟,融入了魏晉時期特有的精神和風骨,奠定了審美取向,並且一直影響到今天。雖然書法在不斷的傳承過程中有創造,有革新,但其精神內涵沒有變,它始終是連接人與世界甚至人與宇宙的一座橋樑。做為書法藝術核心技藝的書法結構、運筆技巧和審美標準,早在魏晉時期便已形成,在千年的書法實踐中,對後世的影響極為重大。而形成於魏晉時期的“以虛靜之心通天地萬物”的書法之魂,仍然是我們中華民族書法藝術的核心特徵之一。當然,今天那些網絡上的醜書大師們是不會去體會這種精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