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濤 寒泉雲深圖
石濤是清初偉大的畫家,原姓朱名若極,號大滌子、原濟等,是明靖江王朱享嘉之子,與朱耷、弘仁、髡殘合稱“清初四僧”。石濤是中國繪畫史上具有重要影響的人物。他的繪畫注重感受、探索與革新,他的美學思想更是影響深遠。中國古代的畫論大多侷限於筆墨技法的探討,石濤的“一畫論”不僅僅是技法的探討,他把筆墨提高到了“法自我立”“從於心”的高度。石濤的《畫語錄》是自宋以來中國繪畫藝術美學理論極為深刻的鉅著。他精通“儒、道、釋”哲學思想並以此為支撐提出了“一畫論”的美學理念,更可貴的是他從自身的藝術創作實踐出發深刻地論述了“傳統”與“創新”的關係,不僅抨擊了當時保守復古的只知有古而不知有我的泥古不化之風,提出“我自用我法”重新正確地揭示了藝術創作的規律。至今仍為中國畫的革新精神具有典範作用。更為我們當代的藝術創作指明瞭方向。
清 石濤 黃山八勝圖冊八開之一
26.8cm×20.1cm 日本泉屋博古館藏
石濤不同於現當代那些“職業”理論家,他首先是一個藝術實踐者,是一個偉大的畫家,他的繪畫思想與理論是建立在自身實踐的基礎上的。石濤的藝術實踐重傳統更重體驗與個人感悟。《石濤畫語錄·畫章》曰:“太古無法,太樸不散,太樸一散,而法立矣。法於何立?立於一畫。一畫者眾有之本,萬象之根。見用於神,藏用於人,而世人不知所以。一畫之畫乃自我立。”石濤的“一畫論”包含着“儒,道、釋”三教萬象森列,俱源於一的思想,是其美學思想繪畫理論的核心。石濤講的“一畫”包含着主觀與藝術對象的審美統一,包括內容與形式、筆墨與自然、技巧與修養的高度統一。在他看來,“一畫”既是宇宙事物規律和法則的起源,是貫穿於藝術創作的根本法則。他強調“尊受”強調“師造化”更強調主體的創造性。師法自然而不為自然所累,所以他説“借筆墨以寫天地萬物而陶泳乎我也”。繪畫的要旨是運用筆墨內涵使主觀精神與客觀世界在藝術上達到統一,最終物我兩化。
清 石濤 黃山八勝圖冊八開之二
清 石濤 黃山八勝圖冊八開之三
中國畫的發展從魏晉到唐宋元明清,從未偏離中國文化精神的軌道,石濤的美學思想也是對傳統文化精神的繼承與發展。但隨着近現代西學東漸,西方價值觀念和繪畫觀念的“化育”中國畫傳統思想理論體系被砸得七零八落。中國畫對於“意象”造型的優勢被西方概念衝擊,逐漸喪失了應有的歷史承擔。我們現在各大美術學院中國畫專業的學生在高考之前大多接受的是西方式的教育,更糟糕的是大多數是應試教育的產物。這些學生對藝術的認識非常狹窄,很少接觸中國傳統文化,正氣不足。在當下藝術新潮與藝術市場化的誘惑下,在浮躁虛華的風氣的困擾下,在西方藝術觀價值觀的衝擊和化育下迷失了自己。
清 石濤 黃山八勝圖冊八開之四
清 石濤 黃山八勝圖冊八開之五
中國畫的造型觀念是寫意的,是“意象造型”,而西畫是寫實的,中國古人注重造型的“造”,它是主觀的,是物我兩化。中西方繪畫觀念的差異源於中西方哲學的不同,西方文明的主要來源是古希臘和古羅馬,西方哲學主要關注人與物也就是人與客觀世界的關係,以至於今天西方的自然科學很發達,反映到藝術上就是客觀、寫實與具象。中國哲學的緣起諸子百家更多地是關注人,關注人與社會的關係,反映到藝術上就是強調主觀的感受,強調“寫意”這個“意”,是主觀人的“意”,是一種完全形而上的意象造型的觀念,是重體驗、重感受、重趣味的。石濤的繪畫思想強調“意象”,強調主觀感受,他一方面尊重客觀世界,故而提出“黃山是我師”“搜盡奇峯打草稿”。另一方面又強調了“自有我在”“我自用我法”,強調主觀的意象,在體驗自然造化時體現主觀“我”的重要性。以“人”為本使主觀的自我成為創作的主體。可以説石濤的美學思想和繪畫理論為我們當代的藝術教育與創作指明瞭方向。
清 石濤 黃山八勝圖冊八開之六
石濤的“我自用我法”也體現在對傳統的繼承上,石濤在一幅畫的題跋中寫道:“畫有南北宗,書有二王法。張融有言‘不恨臣無二王法,恨二王無臣法’。今問南北宗,我宗耶?宗我耶?一時捧腹曰:‘我自用我法。’”石濤倡導在學習傳統時不能簡單地模仿古人之跡,而要師古人之心。所以我們在臨摹古人的作品時,一定要有主觀的理解與感受,而不是去複製古人的作品,更不能夠只知有古不知有我泥古而不化。
清 石濤 黃山八勝圖冊八開之七
清 石濤 黃山八勝圖冊八開之八
石濤是反對墨守成規,泥古不化的。在瞭解了自然發展,山川、植物的客觀規律這是“先天之法”,再掌握了古人歷代先賢所創立的法也就是“後天之法”。在此之後如果缺乏理解性的認識看成是不變之法,反而把人的理智矇蔽住了,喪失了自我。石濤指出“一畫明則障不在目,而畫可從心,畫從心而障自遠矣”。怎樣才能不被自然的“先天之法”和古人的“後天之法”干擾而障礙呢?石濤強調“畫可從心”“法自我立”的觀點指導我們革新與發展。強調主觀感受“畫可從心”“法自我立”的論點是石濤“一畫論”的核心觀點與理論精髓。需要強調的是石濤“法自我立”的觀點是建立在瞭解“自然之法”與“古人之法”的基礎與前提下,如何不為“法障”,重視自己主觀的理解與感受。所以他在《石濤畫語錄》中説:“夫畫者形天地萬物者也,舍筆墨其何以形之哉?墨受於天,濃淡枯潤隨之,筆操於人,勾皴烘染隨之,古人未嘗不以法為也,無法則無限焉。是一畫者非無限而限之也。非有法而限之也。”石濤非常明確地指出,首先畫之所謂畫,它是造型藝術,筆墨技法是必要的,天地萬物的形象不用筆墨技巧是描繪不出來的,他首先強調“狀物”。然而沒有素養的筆墨也是不能描繪得深入精彩的。繪畫要有支撐,背後要有綜合文化修養的支撐,這樣筆墨才會有素養。石濤強調繪畫要講究墨氣,墨有濃淡枯潤之分,要自然而然不露人工雕鑿的痕跡,這也就是謝赫“六法”中“慘淡經營”之意。
清 石濤 江山天色圖 99cm×220cm 1687
四川省博物館藏
石濤的“法自我立”的觀念,不能孤立地看,他並不是一味地創新,而是在“師造化”與“師古人”的前提下,更進一步地指出不該受自然與古人的限制而抹殺了自我的感受和創造性,而不敢再去創立“新法”,這也正是石濤“筆墨當隨時代”的意思。石濤並不反對“法”,更確切地説並不反對傳統,沒有法度畫就會欺世荒謬,有“法”但不能“墨守成法”,“法”應該隨時代的發展而發展,隨人的變化而變化。這是石濤對無法無天的盲目創新地反對,更是對“墨守成法”“泥古不化”的抨擊。
清 石濤 長夏山居圖 29.5cm×51cm
瀋陽故宮博物院藏
南齊謝赫的“六法”論是中國畫的根本大法。“六法”論中有“骨法用筆”,有人把“骨法”錯寫成了“古法”,為什麼是骨頭的“骨”而不是古代的“古”。以前“骨董”也就是骨頭的骨,其實是“皮肉盡腐,唯骨尚存”的意思。不是古代的東西都是骨董,只有歷史沉澱下來的能夠代表時代精神的藝術品才能稱為“骨董”。所以“骨法用筆”的“骨法”不僅僅是用筆的力量與骨力,更是石濤講的“筆墨當隨時代”的意思。除了精妙的筆墨有時代感是好的藝術作品最重要的標準之一。我們看古代的藝術品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典型的風格特點。那麼,試想幾百年以後的現當代就是“古代”,有多少東西會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骨法”,又有多少東西會隨風而逝,隨皮肉盡腐。它必須符合中國優秀傳統文脈的傳承又要有時代感,能夠代表這個時代的風尚,這正是石濤“一畫之法”“筆墨當隨時代”的現實意義。石濤生活的時代,正是泥古之風盛行的時代,石濤的繪畫理論與美學思想以發展的眼光看問題,推動了中國畫的發展,對於今天我們的創作依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今天的中國畫是以“臨摹、寫生、創作”三位一體的方法。臨摹是繼承傳統的過程,也就是石濤講的“古人之法”;“寫生”是外師造化的過程,也就是石濤講的“自然之法”;“創作”是中得心源的過程,也就是石濤講的“法自我立”的過程。把“古人之法”“自然之法”融會貫通的過程,是不斷主觀化、純粹化、語言化也就是“筆墨當隨時代”的過程。
清 石濤 東廬聽泉圖 85.6cm×190cm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藏
當代畫壇與石濤的那個時代以“四王”吳、惲為代表的復古之風恰恰相反。“四王”吳、惲等人有深厚的傳統功力,只是他們倡導的復古之風最終走向了“只知有古不知有我”影響了繪畫的發展。很多畫家只在古人的作品裏加些殘羹冷炙,但總體看“四王”吳、惲繼承了優秀的傳統精髓功大於過。而當代畫壇“創新之風”日盛,畫家都在追求創造新的畫法,新的藝術觀念,信筆塗抹、譁眾取寵。有些人斷章取義、偷換概念,把石濤“畫可從心”“法自我立”“我自用我法”的觀念作為理論支撐與藉口。我們應該在重視學習傳統時不受傳統的束縛,在鋭意創新時不能盲目瞎畫,這樣才能既符合中國優秀傳統文脈的傳承,又有新意有時代感。這才是石濤“一畫論”觀念的價值所在。石濤的美學思想與藝術理論充分論證了“傳統”與“創新”的關係。正如孔子説的“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也”。誰也不是天生下來就懂得知識與道理,只有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敏而好學不斷進取,才能終有所成。
石濤 海潮圖 1692年作
文 / 李雲濤
天津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花鳥畫系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