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白族趙大忠:美麗鄉村,讓生活美起來

由 司空梓瑤 發佈於 休閒

白族名片

白族是中國第15大少數民族,主要分佈在雲南、貴州、湖南等省,其中以雲南省的白族人口最多,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白族有本民族語言,白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漢文自古以來一直為白族羣眾通用。白族在藝術方面獨樹一幟,其建築、雕刻、繪畫藝術名揚古今中外。在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中,與周邊的各民族相互往來,創建了燦爛的經濟文化。

白族是一個聚居程度較高的民族,有民家、勒墨、那馬三大支系,受漢文化影響較深。

上小河村位於貴州畢節金海湖新區梨樹鎮,距離畢節城區17公里。全村人口約1500餘人,常住人口達1300餘人,白族人口占全村人口的81%,是一個典型的白族村寨。

記者:楊婧/文 楊昌鼎/圖、視頻

7月初,記者從畢節市區出發,穿過廈蓉高速,十幾分鍾路程後就到達了目的地——上小河村。綠色掩映之中,一幢幢白牆青瓦的白族民居依稀可見。

上小河村一幢幢白牆青瓦的白族民居依稀可見

“快到屋裏來坐。”大忠農家樂的老闆趙大忠熱情好客。趙大忠是畢節市金海湖新區梨樹鎮上小河村村民,2018年7月,他做了村裏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辦起了村裏的首個農家樂。2年多來,他經營的農家樂在當地小有名氣,許多遊客慕名而來。

農家院裏,一張小圓木桌上晾曬着許多野生的菌菇,菜籃裏裝着黃瓜、豆角、茄子等新鮮蔬菜。“這些都是自家菜園子種的,菌菇是前幾天撿回來的,人們非常喜歡這些無污染的綠色蔬菜。”趙大忠介紹説。

給記者端上茶水間隙,趙大忠嘮起了他的農家樂。

“我能在家鄉開辦農家樂,得益於國家近些年大力推進產業扶貧、鼓勵創業和美麗鄉村建設。”趙大忠説。

農家樂老闆趙大忠

曾經,一家人靠幾畝薄田和四處謀副業維持生計,日子過得緊巴巴的。“前幾年,人苦得不行了,還是沒錢用,後來就拎着砂漿桶去外面搞副業,但也覺得這不是根本出路。”提起當年,趙大忠覺得不堪回首。

2006年,上小河村被民盟中央列為畢節新農村建設的“共建試點村”。14年來,民盟等各方共協調各類資金近6000萬元,推進全村基礎設施建設、白族民居改造、生態環境整治、產業試點示範,加上高達80%的森林覆蓋率帶來的新鮮空氣,一個集生態觀光和農家樂於一體的旅遊休閒度假區形成了。

上小河村藉助這股“東風”,帶動村民發展產業,服務遊客、增加收入。在村裏的鼓勵下,趙大忠成為村裏第一批農家樂經營者。

剛起步時,趙大忠覺得農家樂無非就是讓城裏人來農家小院隨便吃吃喝喝,沒太多講究。“後來才知道學問大着呢。”趙大忠笑着説,農家樂光整潔還不行,做出的飯菜得有特色,遊客才會再來。

如何抓住遊客的胃呢?趙大忠想。每次客人走後,他收拾碗筷時,都要詳細記錄哪些飯菜吃光了,哪些剩下了。趙大忠説:“經過一段時間的運作,我們費時費力做的炒肉客人吃得少,而像涼拌折耳根、蒜炒龍爪菜這樣的農家特色菜反而很受歡迎。”

趙大忠開始調整菜譜,精心打出了自養土雞、山羊等本地特色招牌。

由於菜品美味、富有特色,“大忠農家樂”的好口碑越傳越遠,城裏的遊客紛至沓來,他家的生意也越來越好。

上小河村自然風光

“趙老闆,明天中午我們一大家人要到你的農家樂吃飯,你準備兩桌特色菜。”採訪中,趙大忠又接到了一單生意。

“來我這兒的,幾乎是回頭客。到了週末,一天能接待20多桌,每天忙得很。”聊起這兩年的生意,趙大忠笑得合不攏嘴。

近年來,趙大忠誠信經營,回頭客多了,生意慢慢好了,腰包也漸漸鼓了起來。目前,年收入可達10萬元左右。趙大忠説:“我還聘請了4名村民在這裏常年打工,每人年收入都不低於1萬元。並且村裏的一些人還通過幫助農家樂挖一些野菜、向農家樂和遊客出售自家的農產品等方式獲得了不錯的收入。”

村民孫莉説:“以前要照顧兩個小孩,沒辦法外出打工,家裏的經濟來源全靠丈夫一個人在外打工,日子過得緊巴巴。自從這個農家樂開辦起來以後,自己一邊在這裏打工,一邊還能照顧孩子,每個月有3000多元收入,對家裏來説也是一個很大的補貼。”

由於目前基礎設施還不夠完善,沒有辦法進行大規模接待。下一步,趙大忠將發動農户搞民宿,一起發展旅遊。

上小河村有4户人家經營農家樂

村第一書記王揚國説道,截至目前,村裏共開辦了4家農家樂,打破了全村原有以洋芋、苞谷為主的傳統農業發展模式。

2020年春節突如其來的疫情,也沒讓趙大忠停下忙碌的腳步。“趁着這段難得的空閒時期,我又將原有的4間客房進行了改造,增設了獨立衞生間,比以前更舒服了。”

傍晚時分,送走最後一桌客人,趙大忠終於能坐下來小憩。

“明年春上,我們還打算推出幾道特色菜。”趙大忠信心滿滿,“後期還準備搞點採摘,現在不是流行鄉村觀光休閒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