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海,是大自然孕育出來的美好產物
春末夏初
多雨的季節最容易產生壯美的雲海勝景
想看雲海其實不必跑去廬山、黃山、武功山
湖口人家門口的雲海
照樣讓你震撼無比!
天山雲海
▼
湖口天山,地處武山
為武夷山脈末梢,主峯海拔675.3米
是湖口、都昌、彭澤三縣的最高點
雨後的天山,與一場雲海不期而遇
拓印出一幅靜中有動、動中有靜的畫卷
令人不禁心曠神怡
山間雲海隨風流動,向着四周的山巒瀰漫
穿梭於綠水青山間,漫過天際
賦予山間迷人的景色
置身其中,恍若仙境
付壠凰山嶺雲海
▼
7月30日,湖口縣凰山嶺,付壠鄉東澗村雲遮霧罩,宛如仙境。時值盛夏,雨後連綿起伏的山巒間升騰起薄紗般的雲海,如夢似幻,美不勝收。凰山嶺是湖口武山山脈的餘峯,坐落在湖口縣東南部,為武夷山脈末梢。
央廣網發 通訊員李學華攝
除了觀雲海
天山還有這麼多美景、傳説故事
值得你去細細探究
天山山體雄巍,環境幽靜,蒼松翠竹,綠樹成蔭。晨可觀日出,晚能浴山泉。春夏之交,櫻桃徇爛,點綴其中;金秋時節,山色葱蘢,野果飄香。奇峯異石,栩栩如生;自然景點,各有傳説。
洗墨池
東晉文學家陶淵明於義熙元年任彭澤令,縣治在今湖口縣文橋鄉柳德昭村。陶縣令召集士族、寒族及各富商募資,開闢一條長達5千米的天山山道,使天山東西互通往來。期間,陶令在天山西北山道旁,設臨時議事堂,開鑿洗墨池。
藏嬌竹院
相傳明太祖朱元璋與陳友諒大戰鄱陽湖時,曾在天山風門頸建有練兵場,並於竹林裏搭建“藏嬌竹院”。朱元璋登上皇位後,來此尋訪民間美女吳玉嬌,只見人去院空,無奈之中,把棗紅寶馬流放天山,隨手將白色長矛刺於竹上。故有“銀槍刺竹、馬放天山”之説。
陳家嶺遺址
西晉末年,北方因“八王之亂”,造成“永嘉南渡”。有幾户陳姓的農家,遷至天山,過上“世外”生活。相傳陶淵明任縣令時,第一次在深山裏見到這一小村莊,感慨不已。良田茅舍,山川平曠,桃花遍野,南臨溪水,北靠青山,男女安居耕種,老少怡然自得。這裏不知朝代更變,沒有官府賦税,遠離戰亂,與世隔絕。此情此景,激發其創作《桃花源記》的靈感。
濯纓谷
位於劍山之肋,此處山高巖陡,幽居驚心,是從武山陳梅村翻越庶山嶺通往都昌石埠澗必經之地。
一説是:李自成義軍進逼京城時,崇禎四太子潛逃至此,歇馬於谷。泉水清澈見底,伏首飲泉止渴,帽上的纓須,隨着泉流飄拂,汗漬洗濯一淨。四太子觸景生情,即在近旁岩石上書“濯纓谷”三字,人們刻石為記。
一説是:王朝常之後裔王必逑,字賓明,系明朝崇禎舉人。入清後,屢徵不就,決志隱道,築室劍山麓,名其山澗為“濯纓谷”。相傳曾搭建一座獨角樓,“上不沾清朝的天,下不沾清朝的地”的此明志。
禪衝寺
建在天山故道邊的狹長平地之上,三面環山,寺前溪水長流,傳説是唐代一位高僧“閉關開悟”的禪房。元末,朱元璋好友“赤腳僧”,在此有過短期逗留。明朝,沈姓生員趕赴鄉試途經於此,因飢寒交迫而昏眩,在此被救後,考中舉人。後赴京會試,得中二甲進士,被任命為刑部官員。幾年後,進士衣錦還鄉,重經故地,頓覺佛祖保佑,才有今天。遂捐資擴寺建殿,大雄寶殿、觀音殿、藏經閣、鐘樓、鼓樓、禪房、客廳等等,一應俱全。後迭經興廢,於2005年重建。
半山亭
在通往禪衝寺的石坡故道途中,有一座竹料結構的涼亭,能供遊人登山歇息,故也稱“小憩亭”。亭頂黑青色竹筒為瓦,亭柱也是竹子。亭子中央豎立着兩根立柱,鐵鏈纏繞,鎖着一把大銅鎖。相傳是天庭太上老君將違反天條的天獸,鎖在此處服刑,所以半山亭又叫“鎖獸亭”。年代久遠,歷經風雨,修復多次。
夫妻石
武山嶺西邊扇車口山坡上,立着兩塊天然石頭,高約兩米,形似一對情人。相傳王母娘娘身邊的金童玉女,暗戀多年,偷吃禁果,觸犯天規。王母大怒,命二郎神將他倆打下凡間,並押在山口,又命風神用冷風把他們吹成石人,等海枯石爛,才能成為夫妻。這對情人近在咫尺,卻難成眷屬,只能相對而立,不知何時才能成為人間夫妻。有位性情中人在他們中間種上一棵小樹,想通過樹的枝葉傳遞情感,求得心靈的感應。
金雞窩
位於天山東面古道旁100米處,有一塊高1.8米、寬2米的大石塊,正面如刀削斧斫般的整齊,中央有一橢圓形空洞,人們稱之為金雞窩。相傳古時候,一位姓秦的探寶人,常來天山,斷言這座大山有寶可尋。後發現此石下面藏有活寶,於是用寶線捆住石塊,並讓弟子守候。有一次,弟子不小心,順手彈動寶線,石塊頓時斷裂,下面飛出金雞。數日後,金雞卻帶着兩隻小雞飛回天山。
又説是:魯班師徒從陳門嶺翻山來到天山,耳聽到山中有雞叫聲,魯班師傅當即斷定此山有金雞存在,即用墨線鎮住金雞石,並讓徒弟看守,他則去陳門嶺人家借網,用網困住金雞。哪曾想,當他還未走遠,徒弟認為墨線能鎮住金雞,就用手彈動墨線,“轟”的一聲響,石裂雞飛,魯班當即返回並追趕金雞,當金雞剛飛至都昌時,魯班用手去捉,此地至今還留有酷似人手的“抓雞石”。
蠟燭台
位於天山頂部,形似蠟燭座台的一塊岩石。相傳孫悟空大鬧天宮,打敗十萬天兵天將。後又勇闖蟠桃盛會,將王母慶壽的一對蠟燭台踢翻,一隻落入東海,一隻掉在天山之上。
隧洞
位於絞車嶺下面。天山南端半山腰有一水庫,是因山上長年流水積聚到山澗低處而形成的。1973年,縣政府組織人工開鑿一條長550米,直徑2米隧洞。這條隧道,將水庫的積水引入山下龍潭澗水庫,用於灌溉,也成為方便行人的通道,縮短人們翻山越嶺路程。隧洞口水庫,也因此而得名。
龍潭
位於天山南面的龍潭澗,劍山北麓。圓形,潭口直徑約2米。傳説古時候有神龍棲息潭中,求風得風,求雨得雨。龍潭裏水色碧綠清澈,投石入潭,會發出異樣響聲。龍潭常有清泉注入,潭水不盈不虧、不溢不涸。曾有好奇之人,欲探潭水的來龍去脈,將數袋穀糠倒人潭中,後發現彭澤縣太平關小港水面上,有穀糠飄浮。
戰壕遺址
1939年,國民革命軍第147師、148師在湖口堅持抵抗日本侵略軍,故山頂多處有戰壕遺蹟。其中,一平坦高處,有一工事用大石塊砌成,長約30米,寬約8米,深約3米,乃是部隊戰士住宿的營地。
繁忙的城市生活
來到這裏
哪怕只是呆呆的望着這片翻滾的雲海
就已經很滿足了
整個天地之間,白茫茫一片
讓人有説不出的震撼和愉悦
馬上週末了
和朋友約一約吧~
本文由湖口熱線編輯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