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前的採石場,卻美過許多天然景觀,還有世界最大箔金觀音
去番禺蓮花山之前,聽人説花門票去看些人工景觀不值得,本無太多期待,但它卻給我了一個很大的驚喜。
剛進山,並不覺得與其它景點相比有什麼特別之處,但轉過一個山角,看到古採石場,就被這些壯觀的“人造”懸崖峭壁吸引了。
尤其是精華部分的“燕子巖”,這裏的巨石乍看像是自然天成,有些鬼斧神工的味道。沿着石徑拾級數而上,一路抬頭仰望,四周的巨石就像在相互對峙,逐漸從上面靠攏,不一會兒,在頂部撮合成一個小天井,有點隨時都會坍塌下來之感,但它們已經在此地屹立了上千年。
一路走一路看,奇形怪狀的巨石,就像被用刀削過一樣,斷面都很平整,或石壁向內深凹進去,形成石室,或是獨立成擎天一柱,望向蒼穹。
燕子巖名稱的由來,是因為在清晨或傍晚的時候,會有大量的燕子成羣結隊飛來,在懸崖峭壁間盤旋,在石縫裏找地方築巢,所以得名,而並非有石頭形似燕子。
聽着上面滴落的水滴聲,再看在頂上盤旋的燕子,還有攀附在岩石上肆意生長的樹藤,將岩石裝扮成了一堵綠色的巨牆,還有不知名的野花盛開,讓本來粗狂的景觀變得柔美起來,這樣雄偉又秀麗的景觀很適合拍一些古裝武俠劇,聽説也有很多影視劇組來這裏取景拍攝。
如果只是看一片巨石,會誤以為也是被遠古的地殼運動抬升而形成的自然景觀,比如石林之類的,但它實則是一個古代的採石場,一處被無意間造就的“人工景點”。
蓮花山的地理構造屬於丹霞地貌,這些紅砂岩其實非常堅硬,也因為石質密度高,所以在古代被用來做“磨刀石”,而蓮花山最早也被稱為“石礪崗”。
也因不易被侵蝕,還被用於築建牆基,從西漢時期開始,歷朝歷代都有人在這裏開採石料,大量的石材被鑿下運走,而原本完整的大山也被劈開,形成了逶迤數里的石林與巖洞,令人炫目的砂岩懸崖從此造就。
據專家的鑑定,建於2100多年前的南越王墓,所用的石材就大多來自於蓮花山,當年有大批的工人在這裏進行鑿石,將成批的石材用船隻從水路運到廣州的象崗山,而蓮花山旁就是獅子洋,水路很是便捷。
古代石匠們可沒有先進的器具可用,所用工具非常簡陋粗糙,但他們經驗豐富又有智慧,會跟據石頭的紋理走向,在岩石上先打三個石眼,順次輪流敲擊,石塊就會沿紋理轟然斷開,這是相當需要耐心的工作。
至今,石壁上的紋理還清晰可辨,歷經千年仍未被風化,可見這些紅砂岩的堅硬程度。再看累累鑿痕,彷彿還能聽到叮叮噹噹的聲響,想象石匠們冒險懸空在懸崖上敲擊的景象。
不少石壁上都能見到摩崖石刻,便是歷代文人墨客們所留,當年他們見到這些巨大平整的石壁時,一定驚呼真乃天賜之所,又怎能不賦詩兩首?
在一個叫“百福廊”的地方,放眼望去,一堵迎面而立的石壁上,刻着排列整齊的一百個福字,字體都不相同,遊人紛紛與石壁合影,與百福同在,誰又不想呢?
此外,當年因為採石而不斷向內挖鑿,造就了一個個大型凹洞,比如其中一處較大的觀音巖,它本是採石留下的石室,後來有人在裏面供奉觀音菩薩,還成為了比丘尼修行的場所,內部石壁還刻着“雍正七年”四個字。
當年一旦發現哪裏有好的石材,便會吸引不少石匠前往,經年累月的不斷開採,造就的大大小小石室,也成了這個古採石場除奇石和石刻之外的又一大景觀。
據説在鴉片戰爭時期,有大量清軍駐防在這裏,觀音巖這個石室就被軍官們用作了作戰指揮部,而其它的一些石室住進了士兵,做營房用。
還有細心的遊人發現岩石上有貝殼,真是滄海桑田的見證,而這些巨大的石坑,也算是那些王公貴族們奢靡生活的證物吧。
“蓮花”二字,讓人自然而然會想到手持淨瓶的觀音來,而名蓮花山的地方也通常會有觀音像,而這裏的觀音像也是世界最大的箔金觀音像,高40米,內部材質為銅,而外部足足用了180兩純金金箔來貼!也成了地標式的存在。
另外,還可以去登一下蓮花塔,遠眺山下的景觀。或一爬號稱“廣州長城”的蓮花城,蓮花城最早是清軍為了防範明朝的殘餘勢力而修建,居高臨下,能看到珠江水域的船隻動向。後來鴉片戰爭時期,林則徐又修建了第二道防線,用來防止英軍入侵。
整個行程中,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古採石場遺址,這些古人當年無意間留下的,幾乎沒有什麼刻意修飾的石頭,卻讓人想起西方的“巨石文明”,都有種人工無意奪天工的質樸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