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 | 察汗淖爾只剩最後一滴淚,生態屏障正變為鹽塵暴策源地

察汗淖爾只剩最後一滴淚,生態屏障正變為鹽塵暴策源地

半月談記者 王昆 齊雷傑

昔日碧波盪漾的水面消失殆盡,途經此地產卵的候鳥也不見蹤影。高原湖泊察汗淖爾,由於乾旱少雨和周邊地區地下水超採,水面幾近乾涸,裸露的湖牀變成鹽漬荒灘。近年來,察汗淖爾4至6月份颳起沙塵暴,成為懸在北京頭上的沙源地,威脅京津冀地區的生態環境。

1

天然湖泊消失殆盡

察汗淖爾位於河北省張家口市尚義縣大營盤鄉與內蒙古自治區商都縣交界處,1/3處於尚義縣境內,屬內蒙古高原南緣,周邊分佈着華北最大的10萬畝天然草場。察汗淖爾距離北京直線距離240公里,是華北地區現存最大的內陸鹹水湖。

根據全國第二次濕地資源調查顯示,察汗淖爾是河北省永久性鹹水湖之一。2012年,原國家林業局在察汗淖爾批准設立河北尚義察汗淖爾國家濕地公園。公園總面積5400公頃,其中水面3600公頃。

察汗淖爾在蒙古語中意為“銀色的湖”。半月談記者驅車行駛在察汗淖爾國家濕地公園,昔日一望無際的水面消失在視野中,湖底完全裸露出來,部分空曠的湖牀長出矮草,整個區域一片荒涼。

河北尚義察汗淖爾國家濕地公園管理處主任王向海説,察汗淖爾曾擁有水面8萬多畝。2012年,察汗淖爾濕地面積減少到5萬畝左右。2017年以來,因氣候乾旱,濕地萎縮甚至瀕臨乾涸,湖泊的湖底全部裸露出來。雖然夏季雨水頻繁時,可以形成小部分水面。但是,由於地下水超採嚴重,存不住水。

半月談 | 察汗淖爾只剩最後一滴淚,生態屏障正變為鹽塵暴策源地

察汗淖爾全部裸露出來變成鹽漬荒灘 楊世堯 攝

生活在察汗淖爾國家濕地公園的鳥類有142種,濕地內沼澤和季節性河流有着豐富的水生植物和浮游生物,是眾多國家重點保護鳥類棲息、繁殖的遷徙地和“加油站”。然而,半月談記者看到,湖底已經出現龜裂,水生底棲動物和水生浮游動物不見蹤影,曾經在此產卵的蓑羽鶴無跡可尋。鹽粒在湖牀上結晶,大風吹過,揚起一片含鹽的塵土。

2

600多箇中央噴灌圈,高強度抽取地下水

中科院遺傳發育所農業資源研究中心調查發現,在冀蒙交界西段的察汗淖爾周圍建有600多箇中央噴灌圈,高強度抽取地下水,致使察汗淖爾幾近乾涸。

中科院遺傳發育所農業資源研究中心研究員沈彥俊介紹,湖泊消失以後,動物的棲息地蕩然無存。原本生態系統良好的濕地將逐漸演變成沙塵暴發源地,而且還是刮鹽塵暴,對植物和人體健康造成危害。

半月談記者從尚義縣生態環境局瞭解到,察汗淖爾國家濕地公園瀕臨乾涸以後,周邊草場也逐年退化,草原呈現出明顯的沙漠化和鹽鹼化趨勢。

尚義縣生態環境局局長閆鳳東表示,尚義縣已經把察汗淖爾國家濕地公園列為生態保護區,禁止建設與生態保護無關的任何項目。但是,如果不盡快對察汗淖爾國家濕地公園和周邊進行治理,最終將導致土地沙漠化。

3

嚴控地下水超採,向湖泊濕地生態補水

專家建議,京津冀蒙應建立首都生態屏障區生態環境修復聯席會議機制。沈彥俊表示,隨着冀蒙交界地區蔬菜與馬鈴薯產業的發展,地下水位下降嚴重。他呼籲,根據水資源承載力,科學評估和核定流域內農業灌溉的地下水容許開採量,嚴格劃定地下水禁採區和限採區。實行最嚴格的地下水管理制度,跨省區市協作推進該區域生態環境修復和保護的共治共享。

同時藉助於自然河流,結合人工建設的溝渠、管道等水利設施,構建蓄泄兼籌、豐枯調劑、引排自如、多源互補的河湖水系連通網絡體系。閆鳳東建議,位於察汗淖爾上游的大青河水庫和五台河水庫實施生態補水。在大青河上游的大青溝鎮建設污水處理廠和中水回用系統,把經過處理的水注入察汗淖爾國家濕地公園,逐年恢復濕地的水域面積。

此外,還應在機構設置、資金投入、區域協作等方面加大湖泊濕地保護力度。專家認為,健全濕地保護管理機構和協調運轉機制,在保護性項目落地的同時,加大日常持續性的投入。冀蒙兩地共同採取地下水壓採、禁牧、退耕還草等措施,改善濕地的生態環境。

(完)

【來源:新華社客户端】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66 字。

轉載請註明: 半月談 | 察汗淖爾只剩最後一滴淚,生態屏障正變為鹽塵暴策源地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