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一個來了就不想走的地方!”“這裏是詩的遠方夢的故鄉。”……近年,這樣的話時常被人用來讚美昌寧的美麗縣城。但“美麗縣城”若僅説城,就會少了許多滋味,因為昌寧的一山一水一茶一城,其實就是一個渾然天成的整體,只有細細品讀每一個細節,方能讀出其中的真味。
品讀昌寧遠品山
昌寧山多,一座座有名的、無名的山相連,一羣羣小山組成了一座大山,一羣羣大山組成的一個山系,山系與山系連在一起,組成了錯落有致的昌寧地形。
除了 “自古就有仙境般的美麗”的天堂山,大蘭山、立木山、八卦山、更戛西山、利東山……每一座山,都有詩意的名字,美麗的外表,豐富的內涵,承載着昌寧人的無限希望。
昌寧的山,是植物的天堂、動物的天堂、百花的天堂,也是水的天堂,至剛的山因生命而充滿活力,因為水而有了至柔的情。
昌寧的山,是美麗城鎮、美麗村莊的“靠山”。一座座山,展現着高原的雄壯,孕育着生命的力量,庇護着城鎮村莊。一股股清泉,帶着山的囑託,潤澤着田園,潤澤着生命,潤澤出一個美麗的地方。
天堂山、西山、觀音山的臂膀,擁抱田疇錯落的右甸壩, “自成一洞天”的甸中,一代代昌寧人在這裏繁衍生息,在這裏建出了詩的遠方,夢的故鄉。
品讀昌寧近品水
在昌寧的大山之間,許多小溪像從大山裏出發,逐漸彙集成河。一條條河不斷往來穿梭,用自己水特有的靈氣,讓大大小小的壩子充滿了活力。
河流所到之處,滋潤出肥沃的土地。沿河而居的人們,依靠田園收穫豐饒的果實,與自然萬物一起,享受着水一樣的幸福。
縣城所在的右甸壩,四周山裏湧來的小溪相約而來,一天天,一年年,潺潺流淌,清澈見底的山泉,在小壩裏自由穿行、快樂歌唱,用靈氣之筆在大地上,描繪着詩意畫卷。
從唐古拉山下一路奔湧而來的瀾滄江,在經過昌寧時,停下了匆忙的腳步,用如鏡的百里長湖,與這片土地相擁。行走昌寧的水畔,聽綠色生命成長的聲音,看快樂的水鳥翩翩起舞,感受水的温柔水的力量。
冬天,神奇多變的昌寧水,聚成的霧氣,把城鎮、村莊、農田打扮得婉若仙境一般。
品讀昌寧靜品茶
昌寧是千年茶鄉。茶這片東方樹葉,與昌寧人世代相伴。歷史上,昌寧是“茶馬古道”上的重要驛站。史載,這裏曾出過一種“碧雲仙茶”,作為貢品晉獻給萬里之遙的皇室品用;編撰於明景泰年間的《雲南圖經志書》卷六“灣甸州部分記載:“與鎮康間其勐通山所產細茶名灣甸茶,穀雨前採者為佳。”
時至今日,在昌寧海拔1400—2500米的區域內,許多古茶樹依然煥發着青春。全縣共有百年以上古茶樹20萬餘株。這些珍稀的古茶樹,或生長在茂密的原始森林裏,或散佈在田間地頭和房前屋後,用一個個年輪見證着昌寧的變遷。
昌寧的空氣溢滿茶香。只要靠近昌寧,就能感受到這裏與茶的交融,無論是歷史還是人文,都深深刻上了茶的印記。
徜徉在淡淡的茶香裏,坐在千年古茶樹下,喝一盅農家小罐茶,品一杯昌寧紅茶,泡一泡古樹曬青,都能感受到自然的味道在唇齒留香。
在茶香裏,讓心情平靜下來了,便能讀懂“茶”字“人在草木中”的結構裏,藴含着思想淡泊、迴歸自然的純樸願望。
品讀昌寧細品城
“遠夢似曾經此地,遊子恍疑是故鄉。”這是明代狀元楊升庵在對昌寧的讚美。“城不大而頗高,亦邊疆之雄也。”這是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為昌寧的歷史留下了的重要紀錄。
遙想當年,諸葛亮七擒孟獲的故事裏的蠻荒,一定讓曾楊升庵、徐霞客心裏揣滿了恐慌。而到了這片土地,卻在這山裏、水裏、人裏,找到了回家的感覺。
在昌寧發掘的石器、青銅器、陶器、銅鐵合製品、鐵器、琥珀、海貝、麻織品、竹藤等器物,證明着昌寧很早就有人類文明在片土地上發祥、延續、發展。
流連於鄉愁裏的楊升庵,穿梭於“稠人”間的徐霞客如果能見,一定會為今天的小城寫下更美的記錄。
如今的昌寧城,雖然已經長高長大許多,但依然如他們當年所見,“中懸南坡下”,鑲嵌於自然山水之間,與萬頃田園風光和依山而建、伴山而居的村落民居,自然融合成了“田在城中,城在田中”現代田園牧歌式的和諧生活場景,山水田城遙相呼應、自然人文和諧共生的山水田園城市畫卷。
山有回頭山,水有回頭彎,茶有回甘味,城有故鄉情。細細聆聽,昌寧的山、昌寧的水、昌寧的茶、昌寧的城,在輕輕吟唱:我是你心靈歸宿的地方,來了走了回頭望,還想再回來……
完
關於保山新聞網
保山新聞網聯繫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