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世界遺產”,造福國家和人民

新華社消息,6月13日是我國第四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自加入《世界遺產公約》以來,我國已成功申報世界遺產55項,其中,文化遺產37項、自然遺產14項、自然與文化雙遺產4項。世界遺產總數、自然遺產和雙遺產數量均居世界第一,是近年全球世界遺產數量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

世界遺產是國內外遊客首選旅遊目的地。各遺產地通過開展適當的旅遊展示活動,拉動了住宿、餐飲、交通、土特產加工、手工藝製作等相關產業的發展。以2018年為例,各遺產地就為地方帶來直接旅遊收入143.75億元,也成為對外展示的窗口。世界遺產同樣是是國外遊客更好地瞭解中國國情、理解中國發展道路的重要窗口。

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世界遺產數量越多,越説明在自然遺產、文化遺產、自然遺產與文化遺產混合體、文化景觀等方面越有實力。中國擁有世界上原始生態環境保存最完美的地區之一,很多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別具一格。中國的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等與其他國家或地區的遺產一起,共同閃爍於世界,令人心生自豪感。

時至今日,一個基本共識是:拼世界遺產數量的觀念已經過時,重質量和保護才是目的。遺憾的是,在世界上不少擁有世界遺產的國家和地區,在保護上做得並不盡如人意。開發和利用並非不可,但必須以“保護”為前提。因此,如何更好地保護遺產,而不是單純為開發旅遊拉動經濟,需要做出深刻反思。

中國曆來高度重視對世界遺產的保護,據國家林草局有關負責人介紹,長期以來,我國探索建立了自然遺產依託自然保護地管理的機制,提升了自然保護的制度建設和管理水平,實現對世界自然遺產、雙遺產的科學保護和有效監管。

世界遺產使旅遊業興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但過度開發就將適得其反。我國堅持生態為民、科學利用,將資源保護與民生髮展相結合,通過特許經營、利益共享、生態補償、生活補助等多種方式惠及民眾、改善民生,這些都使我國的世界遺產熠熠生輝。由此,唯有在保護的前提下加以利用,才能使世界遺產熠熠生輝,造福國家和人民。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805 字。

轉載請註明: 保護“世界遺產”,造福國家和人民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