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斷有媒體報道國際酒店品牌撤牌的消息,是主動撤牌還是被撤牌,是因為疫情還是別的原因?對此,業內議論紛紛,觀點各異,投資方和品牌方也都在尋求維護自身利益的途徑和方案。作為改革開放後酒店行業發展的親歷者,筆者想談一些自己的看法。
首先,回顧中國酒店行業發展的40年,筆者認為,這是極具中國特色的40年。特色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第一,借改革開放之窗口,在各地只有一些傳統的小旅館、招待所,且缺乏專業的管理人才的情況下,酒店行業積極引進國際酒店管理集團的高端品牌,聘用國際酒店品牌的管理團隊。這些大膽的舉措,推動我國住宿業以較快的速度走上現代化經營管理之路。同時,各大學院紛紛開設旅遊、酒店管理專業,加上國際品牌職業經理人的傳幫帶,我國培養出了不少高端酒店職業經理人。第二,酒店行業發展初期,因為缺乏專業的酒店管理人才,所引進的國際酒店管理集團多采用全權委託管理模式,投資方對於管理方提取費用應與業績掛鈎的意識並不強烈。第三,21世紀初期,房地產開發十分火爆,國際酒店品牌的溢價作用被地產商發現,大型地產必有國際品牌酒店的現象遍地開花,“被捆綁”的各個國際酒店品牌在全球的發展中,數中國成績最佳。第四,被房地產“捆綁”的國際酒店品牌,為了滿足資本市場的需求,不顧後期營運團隊的脱節以及所在城市客源市場的消費水平,一味擴大拓展力度。所推廣的品牌也從高端轉推中端,模式也從全權委託管理轉向特許加盟,看上去,中國酒店市場繼續看好。
應該説,酒店行業發展進程中的這四個特色,和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息息相關。同樣,40年來國際酒店管理集團和品牌為我國住宿業的發展所起到的積極引領作用也不能抹殺。
如今的“撤牌”現象,應該也和上述四個特色有關。作為輕資產的國際酒店品牌管理集團,在我國疫情防控常態化的當下,哪怕收費驟減,也不會願意放棄市場而“撤牌”的,因而,撤牌多數是被動的。
目前,國際上著名的酒店管理集團多集中在美國和歐洲地區。這些酒店管理集團進入中國市場,帶來了國際上的先進的管理理念和管理系統,他們中的大多數堅持原則、保持管理和服務的品質,給中國的酒店業樹立了很好的榜樣。而目前一些酒店品牌被“撤牌”的原因,主要是多年積累的和投資方的利益衝突集中在疫情期間暴發。究其原因,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一些酒店管理集團放棄原則一味逐利,導致人力資源和拓展速度嚴重脱節,嚴重影響了酒店的經營管理和服務水平。
第二,在市場客源發生巨大變化的當下,一些酒店管理集團產品和服務流程改變滯後,和目標客户及在地文化的脱節,嚴重影響了酒店營業收入與利潤。
第三,在互聯網發達的當下,更多的目標消費者優先選擇通過國內的OTA和預訂網絡訂房,一些國際酒店集團的GDS引客系統作用驟減。
第四,目前,不以獲利為基礎的委託管理合同條款,令投資方難以接受,而多數品牌方的獲利能力與簽約時的承諾相去甚遠。
第五,進入中國市場後,一些國際酒店集團收購併購頻繁,迅速從最初的單一品牌擴大到多個品牌,然而,後期的整合乏力,派出的管理團隊不是原品牌的“嫡系部隊”,多為“雜牌軍”,導致品牌DNA弱化,無法體現原品牌的價值。
總之,國際酒店品牌在中國市場的無限擴張,是為了自身利益的保證,而目前的“被撤牌”則是投資方對自身利益的保證。國際酒店品牌的管理方確實到了自我更新改變的關鍵時刻,因為當下中國投資方對於品牌的需求已經不是40年前的需求了。中國住宿業的品類已基本齊全,在商業行為中,如何把握好一個合理的“度”,是所有參與者必須要考慮的,國際酒店品牌也不例外。
作者:袁學婭
原題:《國際酒店品牌到了自我更新的關鍵時刻》
編輯:李鳳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