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台實戰(8):以傳統制造業來解讀中台

沒有編程基礎的產品經理看過來,我用傳統製造業的概念來幫助你理解下中台!

中台實戰(8):以傳統制造業來解讀中台

最近很多對中台感興趣的朋友都關注了我的微信公眾號,這裏頭有很多不是技術出身的同學對我説,希望我能將之前文章裏很多涉及軟件設計的一些專業術語,如軟件設計層面的代碼抽象、組件化設計進行一個通俗化解釋。

因此本篇我將以傳統制造業裏頭的一個概念:柔性製造,來為大家再次講解一下中台的核心理念。

一、互聯網企業面臨的問題歷史早已有之

大家都知道軟件行業其實本質上也是一種製造業,只不過與傳統制造業不同的是,我們生產的產品是看不見摸不着的虛擬產品。但是整個生產過程中的組成要素與傳統制造行業是一致的:

生產資料(用什麼) 生產工藝(怎麼做) 生產設備(拿啥做)

我們舉個具體的例子來對比一下這兩個新老製造業:

通過這個例子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軟件行業整個的生產工序涉及元素少,生產資料少,不同於實物產品製造這麼複雜

所以我想説,作為製造業中的一個特殊子集軟件行業出現的問題,其實在傳統制造業早就出現了,而且肯定有解決方案,畢竟傳統制造業比軟件行業多發展了將近百年。

我們先想想軟件行業是為什麼要提出中台這一概念,本質上就是由於互聯網發展已經由外部擴張變為了比拼企業內部生產效率的階段,這個時候誰能用最小的人力成本產出產品,誰就能成為這個行業的老大。

可能大家會説這個簡單,我們只需要少請一些開發人員即可,但是開發人員的減少會導致。一旦出現新的機遇的時候,我們希望能快速開發上線一個新的產品時企業就變得無能為力了,企業只能在效益與速度之間進行取捨。

這個時候中台就是為了解決這個矛盾而誕生的,我們將企業以往開發過的產品封裝使其能夠多次使用變成一個通用的組件,在新的項目需要使用時,只需要極少的開發就可以上線。

事實上我們知道不僅僅在軟件行業,其實在傳統制造行業中也經常會遇到很多由於產品需求變化導致產線去調整支撐的場景。

如這次疫情中,原本製造汽車的公司緊急調整產線變為口罩製造車間。

中台實戰(8):以傳統制造業來解讀中台

雖然説我們看到的只是一句產線調整的話語,但是這背後涉及到了如下元素的全面調整。

  • 生產工人熟練度培訓;
  • 生產原料;
  • 生產工藝重設;
  • 生產設備更換;
  • 生產廠房調整;
  • 良品率爬坡。

我們看到由於傳統制造行業比軟件製造行業的生產元素要多多,因此對於他們來説如何快速調整適應市場,對於他們這些重資產的企業來説是非常的重要的。

那麼為了解決這個難題,在傳統行業中實際上早就給出瞭解決方案就是柔性製造

二、什麼是柔性製造

所謂柔性製造,就是將以往只能固定生產一種產品的生產設備進行更換。

比如我們通過採購數字化機牀,通過給機牀加載在不同的生產程序就能生產不同型號的零件,本質上我們就是將以往生產零件的工具與生產工藝進行了分離,讓生產零件的工具變得可以重複使用。

看到這大家有沒有感覺很熟悉?沒錯,就是我之前很多文章中所提到的將一些公共部分進行抽離封裝,而在線下生產中我們將機器進行了抽離。

此外傳統的製造業還對產線進行了升級,他們讓原來的一條產線由從原材料變為一個成品切分為多段產線,一部分產線用於生產半成品,一部分產線用於對半成品進行二次加工得到最終的產品。

那麼這裏用於半成品生產的產線實際上也就等於我們軟件中的中台。

當然值得強調下的是柔性製造不是預先按規定的需求範圍建立,而是使企業從組織結構上具有RRS特性(Reconfigurable可重構、Reusable可重用、Scalable可擴充)的能力策略,柔性製造是當企業發生大方向調整時的快速適應能力。

具體來説,一個傳統制造行業產線柔性越高,意味着能支撐產品生產的範圍越寬,作出變化的時間越短,調整所需的費用越少。

因此,在傳統制造行業中通常會用下面的三個指標作為柔性生產能力高低的評價指標:

中台實戰(8):以傳統制造業來解讀中台

(1)適應範圍(scope)

適應範圍指的是柔性生產對未知變化的潛在適應能力,適應範圍指標是柔性生產能力範圍,它涉及到產品系列和製造系統的生產能力在更長的時間增加或改變的問題,如產品可變範圍的擴大,工藝過程的改進和變革,原材料的變化等。

(2)時間(time)

從一種狀態轉移到另一種狀態所需要的時間,時間越短,代表柔性越高。

(3)費用(cost)

從一種產品的生產轉移到另一種產品生產所需要的改造費用。

當然這三個指標同樣也可以用來評價我們軟件製造業中的中台所帶來的價值。

總結下來,柔性製造的價值的就是為了讓製造變得更低的風險管理、更高資源利用率、更低成本、更快產品上市。所以如果我們用製造業的視角再次理解中台是什麼?答案就是柔性製造。

三、最近的一些鍋,我中台不背

學習完了柔性製造這一概念後,我們再來看看之前在網上也有多篇關於中台建設在很多傳統企業中失敗的案例。

最經典的就是對某酒廠進行的中台改造,雖然初始方案提出的很好,但是他們忘了一個重要的前提,中台的誕生是來自於互聯網公司。

它的生產與製造產品都是軟件,這中間很少涉及到生產製造的管理,在這樣的企業中上中台就能發揮它很大的作用,中台解決的是軟件產品的柔性製造。而面對於有很多線下生產工藝的傳統制造企業,他的大量生產工作是依賴於線下人工完成的,大家都知道人的行為是很難進行預測與百分百統一的,他不是程序能穩定運行。

學過泰勒制管理學理論都知道,泰勒制管理是屬於科學管理。

中台實戰(8):以傳統制造業來解讀中台

之所以被後來的現代管理學所取代,就是它是將人視為工具人進行管理,在這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出現這樣那樣的管理問題,例如無法保證意外導致執行進度受損,人員能力參差不齊導致項目進度無法控制等問題。

而原方案的失敗:無非就是照搬中台概念,將系統中每個節點(這裏也就是製造工人)視為沒有感情不會出異常情況的工具人進行管理。

所以如果他希望也能去解決需求發生變化時,用最少的人員去完成新產品的研發,那麼他應該去做的是傳統制造產業中的柔性製造去進行產線升級。

因此對於這種線下的製造行業我們很難用一套標準的線上方案去進行管理,所以説中台不是解決所有企業所有問題的良藥,它也有自己的使用範圍:只能針對企業信息化場景去提升效率與降低成本。

PS:本文是即將出版的《中台產品經理寶典》中的1.1拓展章節,對中台感興趣的朋友不要錯過本書哦!

#相關閲讀#

中台實戰(0):最近處處惹人愛的中台到底是什麼

中台實戰(1):看懂企業業務演進路線

中台實戰(2):中台的建設核心原則

中台實戰(3):數據中心中台化案例

中台實戰(4):業務的抽象建模

中台實戰(5):數據指標體系創建思維

中台實戰(6):業務邊界的劃定

中台實戰(7):繞不開的企業架構

#專欄作家#

三爺,微信公眾號:三爺茶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曾萬達高級產品、MBA特約講師、獨立創業者,現某支付公司產品線負責人,擁有多款集團項目從零到一經驗並帶領實現商業化佈局。

本文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755 字。

轉載請註明: 中台實戰(8):以傳統制造業來解讀中台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