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上巴士、湖底隧道、海綿城市、TOD、智慧互聯……兩江協同創新區從設計之初便備受矚目。如今,兩江協同創新區又肩負着融入“一城多園”的西部科學城建設、助力成渝地區增強協同創新發展能力、打造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使命。項目進展如何?現在啥模樣?5月8日,上游新聞·重慶商報記者走進位於龍盛組團的兩江協同創新區進行打探。
建設提速 多個頂尖科創平台頻頻落户
5月8日,上游新聞·重慶商報走進兩江協同創新區,該區的“創新Σ空間”已率先建成,這片被綠色植被覆蓋的建築立馬映入眼簾。
兩江協同創新區相關負責人介紹,繼一期景觀、“兩路一壩”、西工大重慶科創中心等5個在建項目復工復產後,兩江協同創新區規劃展示中心和一期路網二標段兩個重點項目也在前不久正式開工建設。
兩江協同創新區規劃展示中心以“兩江交匯,日月同輝”為設計理念,選取兩江交匯的形狀作為圖形文本統攬整個建築。項目總建築面積約5500平方米,包括展廳、畫廊、辦公區、會議室等各個功能空間。展示中心建築本身極具辨識度,是兩江協同創新區的一個重要文化符號。該項目預計2020年12月竣工驗收。
除此之外,二期房建北理工重慶創新中心、三期房建-囊括長春理工大學、武漢理工大學等9所高校的聯合產業孵化基地項目預計今年6月份正式開建,預計將於2021年陸續建成投用。
北理工重慶創新中心的相關負責人介紹,北理工重慶創新中心項目佔地約300畝,承接了科研院、創新科技園、產業園。同時,其包含了研究生的培養。該項目定位科學研究、人才培養、成果孵化、科技教育,促進創新鏈到產業鏈的融合發展。
目前,新加坡國立大學、北京理工大學、西北工業大學等20多所高校及科研院所已簽約落户於此。
“黑科技”亮相 催生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羣
4月27日,西北工業大學自主研發技術產品——無人駕駛清潔船順利進入兩江協同創新區明月湖開始進行湖面清潔工作。該產品可實現90%以上的自動化水面清理,進一步助力明月湖生態提升及智能化場景應用。
在此之前,今年2月,由華東師範大學重慶研究院研發的一款可見光催化殺菌消毒產品投入應用,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作出貢獻。
去年7月簽約落户兩江協同創新區的武漢理工大學重慶研究院,也於今年1月聯合天津出版傳媒集團、浙江出版聯合集團、長江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等出版社研發出了智能閲讀機器人“RAYS小睿”。
有關統計顯示,落户兩江協同創新區後,華東師範大學、武漢理工大學、同濟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等4所高校共計完成申報科技攻關項目12個,涉及應急殺菌消毒設施及高效消毒通道、高靈敏新冠病毒(SARS-CoV-2)檢測試劑盒研製、智能人體外表面消毒門櫃等產品和解決方案。
“黑科技”亮相背後,兩江協同創新區還將促進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
西北工業大學重慶科創中心看準兩江新區航空航天產業發展機遇,準備在航空航天、新型材料方面下功夫,向落户新區的全球低軌衞星移動通信與空間互聯網項目,以及民營火箭企業零壹空間尋求合作。
兩江科創聯盟首屆輪值主席、同濟大學重慶研究院執行院長唐劍暉介紹,該院策劃了兩條高端裝備產業鏈,一條是整合重慶風電裝備製造和船舶製造優勢,探索“海上風電-風電制氫-氫能源船舶”項目研發;另一條是結合重慶山水城市特點,研發長江水環境應急清潔船舶、重大醫療需求應急救援車輛、高樓與山林火災應急消防無人機,並通過智能城市指揮中心,建立基於神經網絡,結合人工智能與大數據建設的智慧協同的一體化應急網絡體系。
“同時,我們還將引入科技資本,為各個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提供服務。”唐劍暉説。
中科院計算所西部高等技術研究院也提出以智能超算、生命信息科學、產業互聯網為主要發展方向,分別建設智能超算、生命信息科學、產業互聯網等3個研究中心。
生態宜居 30平方公里內擁有5個公園10餘處綠地
早在2018年,兩江協同創新區設計規劃總體結構時,便提出要以“一半山水、一半城”為原則,生態用地、產學研用地、生活用地比例為3∶2∶1。
兩江協同創新區負責人王飛説,打開全國各個科技創新之地的版圖,不難發現,在全國乃至全球領先的科技創新之地,往往也是高品質生活宜居之地。杭州雲棲小鎮、上海張江科學城便是如此。兩江協同創新區也不例外。
英國查普門泰勒公司全球董事克里斯·蘭克斯擔任主創設計師,親自為兩江協同創新區操刀。
按照規劃,兩江協同創新區總佔地30平方公里,擁有5個公園和10餘處社區級綠地,區內將實現90%以上公交 步行綠色出行;7個產、學、研、生活功能混合組團,配置城市、組團、社區三級公共服務體系,為區內科技人羣提供包括國際化交往、科技轉化、醫療健康、基礎教育、生活配套、長租公寓等全方位服務。
如今,在兩江協同創新區內,明月湖與明月山湖光山色,綿延200多平方公里的御臨河風光旖旎。規劃建設的500多萬方創新創業創造空間,未來將鑲嵌在溪谷林境廊、明月匯流、崖壁探索林等組成的萬畝生態空間中,構建一幅立體的生態拼圖。
上游新聞·重慶商報記者 嚴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