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霧一度“藏”覘標,隊友迷失冰塔林

“看到新一代登山測繪隊員們登上峯頂時非常激動。我是親歷過珠峯測量的人,深深知道登頂是多麼的不容易。”5月27日11時,2020中國珠峯高程測量隊成功登頂珠峯。紅色的中國覘標再一次被豎立在珠峯頂部。看到這一幕,15年前參加珠峯高程複測的原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第一大地測量隊(現自然資源部第一大地測量隊,下稱“國測一大隊”)老隊員王新光感嘆道。

2005年5月22日,登山隊員們成功登頂並架設覘標。第二天,包括王新光在內的測繪隊員們就獲得了相關數據。

王新光向南都記者講述了15年前的那場珠峯高程複測。“不管裝備怎麼改變,技術條件怎麼提高,珠峯測量的艱苦程度、自然環境是無法改變的。對每一代測繪人來説,測量珠峯需要經受的考驗和危險是一樣的,珠峯‘高度’來之不易。”他説。

憶登珠峯

高反強烈,沒力氣收睡袋

南都:2005年珠峯高程複測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王新光:登山測量隊真正開始衝頂是在2005年的5月份。之前,我們還要完成中國地殼運動網絡監測任務。因此,為了趕在珠峯第一個窗口期之前把這項工作完成,我們3月10日就從西安出發,向藏北挺進。

那時候還是冰封期,到處是冰天雪地。尤其是藏北地區,強烈的紫外線,六七級以上的大風,加之吃不上蔬菜,有的隊員嘴唇被吹乾,裂開了幾毫米的大口子,嘴都合不上,水也喝不下去。我去的第一個星期,高原反應特別強,頭疼、渾身沒勁兒、舉步維艱,就連把我自己的睡袋捲起來放進小包裏的力氣都沒有。一個月艱苦卓絕的工作生活,圓滿完成中國地殼運動網絡監測任務。4月11日全體測繪隊員會師在珠峯大本營。為5月登頂第一個窗口期做準備。

南都:你在2005年珠峯複測時主要負責哪些工作?

王新光:2005年我去珠峯的時候,在隊裏年齡算大的。因為當時我的主要任務不是測量,而是做好隨隊採訪、媒體對接、物資保障等工作。我當時在《中國測繪報》上連載了幾萬字的《珠峯日記》,記錄這次珠峯複測活動的大事件。

臨近登頂交會測量的時候,我才接受了一個交會點測量任務。當時有一台進口的老式經緯儀,很多年輕隊員都不怎麼會用。在那個時間節點,每個人任務重、心理壓力大。而我曾經是三角觀測員,熟知T3經緯儀。於是主動承擔了大本營交會點的觀測任務。所以,登頂後交會測量的時候,在珠峯大本營起始測量點的工作是我來負責的。

憶珠峯複測

覘標“消失”,第二天才測得數據

南都:登頂珠峯後測量工作順利嗎?

王新光:2005年5月22日11點08分,登山隊員們成功登頂。大約20分鐘後,紅色的覘標在珠峯頂豎起。然後,我們守在各個交會點位的測量隊員同時開始觀測。可是,測了大概不到一個小時,大霧起來了,整個珠峯頂都被埋在霧裏。

當時心情很複雜,因為我們前期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盼了這麼久就等峯頂豎起覘標時做各個點位的交會測量。如果交會測量不成功,可以説整個2005年珠峯測量是失敗的。更擔心的是,峯頂的風那麼大,萬一覘標被吹倒了,登山隊員們再上去一次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當天下午6點多,大霧終於散了,覘標還在。我們趕快繼續測。5月23日是一個大晴天。我還記得,那天早上6點我就起牀到測量點位守着。當時太陽出來了,珠峯頂上的覘標非常清晰。

陽光照耀下,原來紅色的覘標變成了橘紅色。當時我那個心情啊,就別提有多激動了。然後我跟同事説,開測!我倆整整戰鬥了一天,中午吃飯都是其他隊友給送到點位,迅速解決的。就這樣,5月23號當天我們隊員們就把數據拿下了。

憶工作困難

暴雪中迷失,差點就回不來

南都:測繪隊員們在珠峯上開展工作困難嗎?

王新光:登山隊員們攀登珠峯是有固定路線的,但我們測繪人員從駐紮營地到測量點是沒有路線的,一般情況下,衞星地圖會顯示測量點的大概方位,但走過去全靠雙腿開路,也沒有導航。而且,一般走直線根本過不去,必須繞路。比如冰塔林、冰川地帶一般要繞開。

到了大概地點後,我們的測量隊員一般會做一個標識,方便以後的隊友們尋找。比如2005年,在珠峯中絨布的一個點位,我拿毛筆和油漆在岩石上寫了“中絨”兩個字,老遠就能看到這個紅顏色。

而且,在山上找路的時候,記憶力要好。記住走過哪些路,然後再走回來。當地有些藏民會用最原始的辦法在珠峯上辨方向,比如在一個地方壘幾塊石頭,告訴你這個地方要拐彎了,還是要直行。我們有時候也會用。

南都:當時測繪隊員遇到哪些危險?

王新光:有的。當時我們有個隊員在踏勘時,遭遇暴風雪,迷失在了冰塔林中,差點兒就回不來了。

那一天,他帶領工人在回程路上被大雪困在了冰塔林,迷失了方向,怎麼繞都是繞回原來的地方。

冰塔林裏有很多冰裂縫、深不見底的暗溝,一不小心就可能會掉到絨布河裏了,就真的是再也找不到人了。而且,這個隊員擔心對講機沒電,迷路後就把對講機先關掉了。後來找路時過於緊張,又忘記把對講機打開了。這次經歷給我留下了特別深刻的印象,第一次感覺離死亡特別近。

談此次珠峯測量

技術保障手段進步非常快

南都:看到今年的珠峯測量有什麼感想?

王新光:非常關注。看到新一代登山測繪隊員們登上峯頂時非常激動。我是親歷過珠峯測量的人,深深知道登頂是多麼的不容易。

而且,今年的珠峯測量讓我有一個很大感觸,就是我們的國家的技術發展太快了。現在珠峯頂都有信號了,還能把峯頂的高清畫面傳回來,可以打電話。相比較起來,2005年,我們在珠峯大本營的時候,普通的手機就是個擺設,我們都把手機當鬧鐘用。

南都:你如何看待1975年以來三次珠峯測量?

王新光:我的師父邵世坤先生參加過1975年的珠峯測量,而我曾經的隊友、同事們也繼續參加了2020年的珠峯測量。對比三次珠峯測量,無論是測量技術、物資保障、通信條件、天氣預測等都是一次比一次先進。

不過,我覺得不管1975年、2005年還是2020年,不管裝備怎麼改變,生活條件怎麼改善,珠峯測量所面臨的自然環境的艱苦程度沒有變化,對每一代測繪人來説,測量珠峯需要經受的考驗和危險是一樣的,珠峯“高度”來之不易。

採寫:南都記者 毛淑傑 受訪者供圖

鏈接

2020珠峯高程測量背後:

廣州設備承受住

極端環境考驗

5月30日,廣州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第117場疫情防控復工復產新聞採訪活動(廣州市科技系統代表媒體座談會)。

5月27日上午11時,2020珠峯高程測量登山隊成功登頂世界第一高峯珠穆朗瑪峯,獲得廣泛關注。在2020珠峯高程測量工作背後,不乏來自廣州的科技力量。

2020珠峯高程測量中,使用的主力測繪裝備——覘標和雪深雷達系統便出自南方測繪。南方測繪集團南方衞星導航副總工丁永祥表示,兩款設備全部經受住了珠峯頂上低氧、高寒、低壓、大風等極端惡劣使用環境的考驗,成功完成珠峯高程測量任務,展示了國產測繪儀器裝備全面擔綱測量任務的技術實力。

“珠峯的特殊環境要求設備結構要輕、韌性要好。”丁永祥説,經過了八個多月的調整,其中主要是工藝的調整和極端環境的實驗,最終順利完成了任務。

在珠峯頂部有很多積雪,想要達到真實的高程,需要用雷達系統探測。丁永祥介紹,雷達系統要求達到6米的探測深度,1米的探測精度。在此次系統當中,公司將北斗定位系統和雷達系統相結合,並解決了兩者相互干擾的問題。另外,在珠峯的特殊環境中,確保了測量數據的儲存。

此外,還包括了來自廣州的中海達集團自主研發的設備。中海達集團總裁助理姜軍毅表示,集團自主研發的國產裝備完成了“登峯到極”,除了剛剛為第一次珠峯測量進行保障外,還多次保障極地科考。“我們自主研發的北斗高精度星地一體增強系統,已列入中國政府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共同推進的一帶一路行動計劃,是重點推進的十四個項目之一。”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067 字。

轉載請註明: 大霧一度“藏”覘標,隊友迷失冰塔林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