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創優品衝關紐交所,它的加盟商和生產商怎麼想?
文|祝穎麗
編輯|斯問
“MINISO,品牌商以及地址:株式會所名創優品產業,東京都中央區銀座3-10-7銀座京屋大廈7F。”
在名創優品19.9元一雙的拖鞋、10元一打的收納盒、5元一包的辣條上,都標記着這樣“高貴”的出身。
這是湖北人葉國富一個小小的“詭計”,但成功了。
北京時間10月15日晚間,名創優品以MNSO的代碼登陸紐交所,發行價為20美元,開盤上漲22%,最終漲幅收窄為4.4%,市值暫時落定為63.47億美元。
上市是某種實力的認可。名創優品在上個月公佈的招股書用幾個數字概括了自己的成績:全球店鋪成交總額190億人民幣、覆蓋80個國家、有4200家門店。
走到上市,名創優品身上有不可忽視的創新性,比如品牌感疊加性價比,產品多、更新快;又比如,獨特的招商加盟模式下,門店得以快速擴張。
但上市也意味着聚光燈,那些曾經擦邊球的操作開始被審視、被放大,那些偶然問題背後的缺失開始成為隱患。
“全球第一的自有品牌生活方式產品零售商”,這是名創優品給自己的定義。但更大的競技場開放,名創優品能走到哪個位置,還取決於他對問題的解決程度。
上市敲鐘儀式上,葉國富回應了他認為三個被問得最多的問題,其中之一是“名創優品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
他給出的答案很直接:極致性價比和高頻的上新。
這算是名創優品的一個創舉:砍掉中間商,把工廠貨以一個極低的價格賣給消費者。
它的招股書顯示, 2020年6月30日前95%以上的產品不超過50元。葉國富還放過大話,稱名創的商品毛利率不超過8%,頗有點雷軍最初做小米手機的感覺。
《名創優品的101個新零售細節》裏給出了更準確的數字:商品毛利率是12%-15%,的確遠低於零售行業平均水平。要知道,服裝行業毛利能達到50%以上,同類型的美國1元店上市公司美元樹的毛利率也有30%以上。
頻繁的上新,用新鮮度維持用户的黏性,是名創優品成功的另一個關鍵。數據顯示,名創優品每個月會平均上新600個商品,葉國富也進一步解釋,“我們內部稱為711就是7天要上新100個商品。”
極致性價比配合週上新的速度,再加上店鋪開在大型商場裏以日系生活品牌自居,名創優品給人物美價廉格調也不低的感覺。這是單店成功的邏輯。
但要走到上市,還需要規模化的擴張,畢竟要營收,9成還是要靠賣貨。
這就不得不提到,名創優品的招商加盟策略:類似於全託管的投資加盟模式。
具體而言,就是加盟商向名創支付8萬元品牌加盟費+75萬元貨品保證金+至少56萬元的裝修預付款,且要自己支付員工工資、店鋪租金等各項開支費用,一般總投資在180萬元以上。
相對應地,加盟商不用經手店鋪的管理,但最後可以拿到38%的店鋪銷售抽成。
這種對加盟商而言,只用投錢不用出力的輕模式很快就給名創優品的擴張打下了基礎。
招股書的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6月底,名創優品在全球共有4222家品牌連鎖店,但其中只有129家為直營店,超過90%都是加盟商。
擴張開店,似乎成了名創優品可持續發展的最大動力,今年它又提出了新的目標:要在2022年實現“百國千億萬店”——門店遍佈100個國家,創造1000億營業收入,開出1萬家店。
創始人葉國富認為,疫情讓零售市場洗牌,應該是名創優品最難得的機會,“零售企業的關閉,空閒出大量位置良好、租金低廉的優質物業,為名創優品擴張創造了機會。”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名創優品的成功上市離不開兩個羣體。
極致的性價比和頻繁地上新背後,依託的是中國廠長們齊備的供應鏈,而快速的擴張依靠的則是數千個加盟商對賺錢的渴望。
但這兩個羣體會一如既往地只是穩固的夥伴關係嗎?
賺錢是加盟商的核心訴求。
名創優品負責加盟的客服官方給出的口徑是,在公司的選址指導下,一般1-2年左右能夠回本。
但有媒體通過招股書給出的信息推算,名創優品在中國的單店年營業額為635萬元,算上抽成比例和毛利率,一年拿到手的毛利潤只有36萬元,再去掉房租、人力成本,對比官方指導的投入180萬,虧損的可能性反而更大。
“電商在線”此前也報道過杭州加盟店的兩個極端情況。銷售業績最好的店鋪月營業額近100萬元,而業績最差的只有17萬元。根據名創銷售人員的數據,杭州下沙地區兩家門店的月收入,一家為70萬,另一家為40萬,按抽成收入來算賺錢的可能性也不大。
界面此前就報道,從2019年8月起,名創的關店數量多達850多家,佔當時門店數量的近1/3。
疫情是另外一個衝擊。數據顯示,2020年的名創優品收入比上一年度下降了19.8%,同店銷售額來看更是同比下降了32.6%。
越來越不賺錢,加盟商也開始沉默和失去信心。
“電商在線”通過企查查和中國裁判網聯繫到安徽和鄭州的兩位加盟商,問及開店盈利情況,對方都警惕地避而不談,其中一位還陷入因為經營問題被店鋪業主追要租金的窘境。
供應商方面,寧波一位生產拖鞋的廠家告訴“電商在線”,相較於直播和其他線上渠道,名創優品的訂單量在他的工廠的佔比很小,而且是通過中間商進行的貿易,並沒有直接的溝通。
他提到,他們工廠算是這個品類裏規模較大的工廠,400個工人,2萬多平的廠房,每天棉拖的產量能達到15萬雙。
換句話説,名創優品的訂單量對他們而言,還沒有達到極致出廠價的標準。上述廠家還提到,一般出廠價6-7元的拖鞋,在名創優品至少賣20元,對比線上渠道12元左右的價格沒有什麼優勢。
這一方面暴露出了名創優品對供應鏈掌控的薄弱。一方面也粉碎了他們直連工廠的幻覺。
這也在情理之中,對名創優品11個類別,8000個sku來説,強控供應鏈幾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但由此,曾經的強項也有可能變成軟肋。
就在上市前夕,名創優品還因為一款指甲油致癌物超標1400多倍的新聞登上熱搜,未來站在聚光燈之下,類似的品控問題只會演變為更嚴重的輿論危機。
如果説,加盟商以及供應商還有一體兩面的矛盾性,那另一些真正的問題則是名創優品不得不正視的。
首先是品牌感本身。
假裝“偽日系”品牌的擦邊球行為在一開始能吸引注意力,但長久下來只能招來嘲諷。元氣森林見好就收地改了logo,名創優品則有一條道走到黑的氣勢。
“品牌Logo 像優衣庫,店鋪像無印良品,貨品像大創”,早在名創優品上市之前,抄襲的風評就已經甚囂塵上。
不僅是外觀,在自有品牌產品上,名創優品被真正拉到法院的次數也不少。在企查查上,名創優品的自身風險高達72條,其中2020年就有4起著作權、專利權的糾紛。
其次是渠道的拓展。
在名創優品以往的設想中,走出中國走向世界,瘋狂開店就能保證它的增長。過去幾年也能看出,其他亞洲國家、歐洲、美洲是增速更快的市場。
但隨着疫情的蔓延,國際局勢的變化,名創優品必須從其他渠道找增長。線上是葉國富不得不攻克的一個難題。
回顧他以往的言論,“電商‘先天不足’,新零售必定脱胎於實體”,“過去3-5年實體零售死了一大片,從2016年開始,未來3-5年,電商會死掉一大片”,認知是必須克服的第一個問題。
好在名創優品的動作並不慢,從疫情後就推出 “名創優品員工內購”,也和餓了麼、美團、順豐合作同城配送,還開啓了直播帶貨,這次上市的募資目的之一也是發展線上。
但進入一個其他人已經耕耘成熟,甚至競爭激烈的市場,名創優品的處境還是值得擔憂。
日用百貨的線上零售商有網易嚴選、淘寶心選在前,下沉市場有拼多多、淘寶特價版在後,名創優品能分到的蛋糕又能有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