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羨慕別人家孩子有出息,混得好的人,他們的共性都在童年裏

大家好,我是無視無非。最近,小編翻到一個哈弗研究案例,覺得蠻有意思,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有一個專門的做人類時間線縱向研究的研究院。叫哈佛格蘭特研究,它從1938年開始跟蹤了268名哈佛畢業生,還有456名貧困家庭的男孩。經過長達76年的研究去尋找一個咱們每個人都很關心的答案。那就是有職場成就感的人。他們的童年都有什麼樣的共性?

不用羨慕別人家孩子有出息,混得好的人,他們的共性都在童年裏

其實咱們做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夠進到厲害的公司。有輝煌的履歷,有成功的職業生涯,所以為此我們帶孩子很早期的時候。就拼命讓他去學單詞,報各種輔導班,而格蘭特研究發現我們所希望的孩子成功並非來之於太早去學那些單詞,去參加了一些輔導班。反而是來自於讓他們從小去做那些看似瑣碎甚至沒用的事情,而且越早開始越好。而那些瑣事最簡單的就是做家務,家庭可以説是職場的初心,當一個孩子從小參與到家務當中,他就能明白。我的個人努力,可以讓這個家、這個小集體變得更好,這樣的孩子長大,他就更具備團隊協作能力會更靠譜。幫家裏做家務的同時,孩子他也能發展自己的同理心,他能理解媽媽的不容易。

不用羨慕別人家孩子有出息,混得好的人,他們的共性都在童年裏

這種站在他人的角度去理解對方的能力,也是混職場的軟實力之一。例如,讓孩子去把垃圾倒掉,或者説去把自己的衣服晾曬起來,他們就會意識到,家裏不是大家都必須為我服務,我也是家庭的一份子。我也有義務貢獻我的一份力量。

説到這裏,大家一定會有疑問,多大才可以開始讓小孩做家務呢?其實這本身並沒有一刀切的標準,關鍵是咱們做父母的需要認識到孩子從小做力所能及事情重要性,希望下面這份根據年齡段的家務清單可以給你一些參考。想要高清大圖的,關注我回復家務兩個字送給大家參考。

不用羨慕別人家孩子有出息,混得好的人,他們的共性都在童年裏

關於讓孩子做家務,還有兩個主流的誤區。

第一,總是認為孩子太小會越幫越忙。咱們很多父母小時候不讓孩子做家務,長大了卻開始嫌棄孩子啥都不會,學齡前的兒童其實具有天然旺盛的好奇心。最喜歡的就是模仿。

二,喜歡和孩子較勁,我見過不少的父母要麼不做要麼就死磕到底,今天不掃,不準睡覺。碗不洗完不準出去玩。以犧牲親子關係為代價的強制措施。

不用羨慕別人家孩子有出息,混得好的人,他們的共性都在童年裏

其實沒有必要,讓孩子參與到家務中,多引導、少命令。例如,給孩子分配一個首席家庭衞生執行官,他的職責就是給家庭成員,包括他自己分配少數工作讓孩子更有參與感。通過讓孩子捲起袖子做家務,為自己和家庭貢獻自己的力量,這是培養孩子責任感的星星之火。咱們做父母的也要明白,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帶着孩子去體會生活。在這些日常的互動中,潤物細無聲地去培養那些閃光點,因為這些東西是可以照亮孩子的優秀品質的。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裏,如果覺得我的分享對你有幫助,歡迎點贊,關注轉發。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080 字。

轉載請註明: 不用羨慕別人家孩子有出息,混得好的人,他們的共性都在童年裏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