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醫療三巨頭聚齊,京東健康上市首日最高漲70%。
2020年12月8日,中國最大在線醫療健康平台――京東健康正式在聯交所掛牌交易,上市首日高開高走,開盤報94.5港元,上漲33.89%,午後漲幅擴大,最高漲幅達74.41%,尾盤收漲55.85%,市值超過3440億元,一舉超過市阿里健康3200億元市值。
京東健康可謂最年輕的獨角獸IPO,從拆分獨立到上市,僅僅用了19個月,身價翻倍。
根據招股書,IPO前,京東集團持股78.29%,為京東健康最大股東。高瓴資本持股4.34%,為公司第二大股東與最大機構股東。
2019年5月,京東健康獲得超過10億美元A輪融資,並從京東集團拆分,此時估值約70億美元,2020年8月,獲高瓴資本超8.3億美元B輪投資,投後估值達300億美元。一年時間,估值翻四倍。
投資者也是充滿熱情。京東健康認購人數84.6萬,超過9月農夫山泉上市時70萬人認購,有人認為是此前為螞蟻打新留下的子彈,用在了京東健康上。
12月8日剛收盤,京東健康就被納入MSCI標準指數及大盤股指數,並於12月22日起生效。未來,跟蹤指數的基金也將買入京東健康。
醫藥電商賽道三巨頭模式相似
京東健康上市後,港股醫療健康板塊,已經形成三足鼎立局面,阿里健康、平安好醫生迎來對手。
截至12月8日,阿里健康年內漲幅超過150%,最新總市值3216億元,平安好醫生漲幅超過60%,最新總市值1050億元。從市值上來看,京東健康和阿里健康是一個級別的。
京東健康2020年上半年盈利3.7億元,之前虧損的阿里在2021財年上半年內也盈利2.79億元,只有平安好醫生淨利潤虧損2.13億元。
三者業務較為相似,在醫藥電商、互聯網醫療、消費醫療、智慧醫療等領域均有佈局,主要營收也均來自於醫藥電商。
醫藥電商佔京東健康收入的絕對大頭。根據京東健康的招股書顯示,2017年-2019年以及2020年上半年,醫藥電商佔總收入比例分別為88.4%、88.8%、87.0%及87.6%。
零售藥房業務產生的收入佔總收入的大部分,而平台服務收入分別佔總收入的7.9%、7.4%、7.3%及6.8%。
京東健康的業務收入來源主要分為兩塊,一是自營業務銷售醫藥和健康產品,二是向第三方商家收入佣金、服務費等。
最近三年收入增長迅猛,總收入2017-2019年分別為56億元、82億元、108億元。
商品收入分為藥品和非藥品兩類,藥物銷售佔比29%,包括非處方藥和處方藥。
非處方藥銷售佔目前銷售收入的大部分,隨着線上處方銷售未來發展,處方藥物佔比將進一步提高。
非藥品包括保健產品和醫療用品、器械,如隱形眼鏡、成人用品、用於家庭保健的健康監測設備等,2019年,非藥品收入佔商品總收入的71%,加上非藥品相較於藥品的毛利率更高,成為利潤的主要來源。
但如果僅僅是做電商,線上賣賣藥物,這個格局就小了,僅靠醫藥銷售這一垂直領域業務,怎麼可能支撐3000億市值。
想象力在哪裏?
一切都源於國家政策,國家醫藥體制改革正在釋放巨大的市場紅利。
2019年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通過,原文件中“不得通過藥品網絡銷售第三方平台直接銷售處方藥”的規定被刪除,取而代之的是“網絡銷售藥品,應當遵守本法藥品經營的有關規定”的“線上線下一致”原則。
此後,線上藥品零售興起,但是光賣藥不行,還得有平台問診、開具處方以及銷售處方藥的資質和能力,如此一來,相當於有了健康產業數字化、互聯網醫院、私人健康管理助手等,才能撐得起市場想象力。
這是戰略選擇問題。阿里做健康一直都是以自營賣藥為主,這是來自電商品類擴張思維的慣性,很容易理解,但不是真正成熟的數字化大健康。
阿里此前還是電商品類擴張的思維,自營賣藥為主,但不是真正的數字化健康,各種健康監測服務、諮詢服務、慢性病管理、養老管理等,都還有很大發展空間。
行業市場巨大且增速快:中國數字大健康市場19-25年行業CAGR預計達37.9%,到2025年有望成為1.5萬億元級別的巨大市場。
目前整體互聯網醫療行業線上化率極低,以用户最常使用的在線問診為例,2019年,在線問診量僅佔總體門診量6.0%,市場空間巨大。
京東健康已經實現了基本的互聯網醫療基建,隨着用户醫療消費習慣的培養、政策的逐漸明朗預計將進入爆發階段。
在京東一開始做健康的時候,京東內部很多人認為,最好的辦法是繼續做大藥品零售,以此為基礎再順帶提供一些健康服務。
聽起來很穩,但是拆分京東健康,就已經表明了劉強東的意願,進入健康產業,再造一個京東,而非跟着零售走。
想法是美好的,但現實情況是,目前京東健康離這樣的目標還比較遠。
短板明顯“以藥養醫”
在京東健康的招股書中,對商業模式的闡述是藥房業務與醫療健康服務兩者相輔相成。
一方面,零售藥房業務將客户導向醫療健康服務,進行在線問診,提供增值服務;另一方面,通過方便的線上服務,例如慢性病管理、家庭醫生等,在線醫療服務能夠預判用户需求,並將用户導向零售藥房業務,進而購買商品。
本質上,不就是把醫院的一部分功能,從線下搬到了線上嗎?線上醫療喊了很久,既能解決醫療資源不足的問題,又能提高患者的就醫體驗。
只是,這個閉環,目前京東健康做得還遠遠不夠好,京東電商出身,賣東西很在行,但短板在於線上醫療服務,目前處在“以藥養醫”階段。
對比競爭對手,京東健康的在線醫療服務還不夠深入。
拿在線問診來説,在線醫生數量,影響到在線問診的規模,這方面,最突出的要屬好大夫。
好大夫“網上門診”的公立醫院醫生數量多達21萬,收錄全國6000多家公立醫院和65萬醫生出停診信息。
這個數字,在互聯網醫療平台裏位居前列,只有春雨醫生、杏仁醫生和微醫可與之相比。
京東健康截至2020年9月20日,自有和外部醫生超過6.5萬。
2020年上半年,京東健康的日均在線問診量達到了近9萬次,好大夫在疫情期間問診量最高達12萬,2019年,好大夫提供了3200萬次問診服務。
但平安好醫生的數據驚人,疫情高峯期間,平安好醫生上半年其日均諮詢量達83萬人次。
截至2020年3月,平安好醫生App春節期間日均活躍人數為542.7萬人,而春雨醫生、微醫等同類應用的日均活躍人數均未超過18萬。
目前來看,線上問診率不高,京東健康的賣藥為主的模式還有待突破。
京東畢竟處在賽道頭部,搶灘上市港交所,從二級市場上融更多的錢,未來才能在互聯網醫療領域“再造一個新的京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