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鹹平中國製造業崩潰論,金燦榮聽了:江湖騙子為了炒作撈金
自從工業4.0的概念出現後,國內外經濟專家紛紛炒作此概念,並以此唱衰中國製造業,郎鹹平教授是此類專家的代表人物。
郎鹹平等人的唱衰言論在當年引起了轟動,到如今,這種言論卻成了笑談。
在改革開放之前,中國的製造業在世界上無足輕重。經過30餘年的追趕,中國在水泥、鋼鐵、汽車等重要工業產品的產量上傲視全球。
在2010年,中國製造業產值佔到世界總產值的18%。中國出口的工業產品達220種,產品銷往全世界,中國也因此贏得了世界工廠的美譽。
中國製造業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卻也積累了不少問題。這些問題在2010年左右集中性的爆發,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問題一:大部分企業處於產業鏈的下游。當時中國製造企業以代工為主要業務,一直處於世界產業鏈的低端,產品的大部分利潤全部被國外企業拿走。富士康就是中國代工企業的典型代表,這類企業規模雖大,然而盈利卻遠不及蘋果公司。
問題二:沒有核心技術和競爭力,難以創造自主品牌。中國企業只有高超的模仿水平,沒有知識產權,也沒有競爭力,自主品牌寥寥無幾。
以中國手機產業為例,在智能機剛開始盛行的2009年,智能手機市場利潤被蘋果和諾基亞所瓜分,國產品牌在手機中高端市場毫無競爭力。
問題三:部分產業產能過剩。在2010年,中國的鋼鐵、煤炭、船舶、玻璃等行業都出現了大規模的產能過剩的現象。
產能過剩使得大型工業企業長期陷入虧損,對於中國許多地方的經濟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如何消化這些產能,讓這些發展過熱的行業快速平穩的降温,是中國政府面臨的一大難題。
問題四:勞動力成本上升導致產品競爭力下降。中國能在改革開放後能成功承接西方國家的產業轉移浪潮,靠的就是豐富的勞動力和相對廉價的勞動力資源。
低成本的勞動力給了中國產品極強的價格競爭力,這是中國製造企業能快速崛起的重要原因。
隨着經濟的起飛,中國的勞動力價格也在提升。
到2010年,中國製造業的用工成本只比歐美企業低了15%左右,價格優勢已經不再明顯。除了製造業本身的問題,中國的經濟大環境也出現了許多不利於中國製造業發展的現象。
首先是房地產價格開始攀升。奢侈品、藝術品、古董的價格也是持續走高,產生了越來越大的泡沫。
房地產和藝術品價格的泡沫吸引着大量的社會資本。在高回報的刺激下,資本自然不會青睞投資週期慢,收益低的製造業。
其次是製造業企業的倒閉潮。由於資金流動性不足,經營管理不善,產品沒有核心競爭力等原因,在中小企業雲集的東南地區,接連出現企業倒閉潮。
製造業是中國經濟崛起的最主要動力,一旦製造業陷入危機,中國經濟也會必然隨之下滑。
在看到了這些問題之後,郎鹹平和西方的經濟專家認為中國製造業積重難返,無法順利的轉型和升級。所以他們就斷然發出了中國製造業將會因為工業4.0而崩潰的結論。那什麼是工業4.0呢?
工業4.0時代,按通俗的解釋就是第四次工業革命。讀過歷史課本的中國人都知道,人類共經歷了3次工業革命。
每次工業革命都有着自己的標誌,第一次工業革命以大規模使用蒸汽動力為標誌,第二次工業革命以標準化生產和電力為標誌,第三次工業革命以信息技術和自動化技術為標誌,第四次工業革命以大數據、物聯網、智能化為標誌。
以高精尖工業為主的德國,在邁向信息化的過程中,推行工業4.0戰略是德國工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按照工業4.0的概念,中國製造企業要高度的信息化,掌握大量的核心技術。中國的製造業還要打造高度信息化的產業鏈,才能讓中國跟上工業4.0的步伐。
工業4.0所提要求對於當時以中小企業為主的中國製造產業來説,簡直是天方夜譚。在郎鹹平等專家的鼓吹下,工業4.0在2014年成為了熱詞,這個概念也引起許多人的追捧。
在各種經濟會議和研討會上,專家們總要爭先恐後的説上幾句工業4.0,好像不説這個概念就無法顯示自己的專業水平。
郎鹹平的\"中國製造業崩潰論\"提出後不久,金燦榮教授就尋找德國經濟專家瞭解德國的情況。
金燦榮發現德國人雖然是工業4.0概念的提出者,這個概念在德國的影響力並不大,甚至許多德國人甚至都不知道有這個概念。
為此金燦榮認為郎鹹平等專家善於捕風捉影,誇大概念,製造恐慌情緒。這種類似於江湖騙子的行為,最終的目的還是為了炒作撈金。
一個學者應該實事求是,發現問題不應該回避,也不應該故意製造恐慌情緒。金燦榮對郎鹹平的批評並非為了迎合網民的心理,而是有着足夠的事實依據。
中國工業擁有着39個大類,191箇中類,525個小類,是唯一擁有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
完整的工業體系讓中國的製造業企業所花費的時間、經濟、物流等成本大大降低。
美國的工廠製造手機要花費半個月採購零件,在其他國家需要2個月以上。而在中國,製造手機的企業只需要打個電話向華強北的某個供貨商訂貨。
一天之內供貨商就能把全部零部件送貨上門。這種便利讓企業能夠專心的投入到製造和研發中,這也是蘋果等企業把代工廠留在離開中國的原因。
黨和政府十分重視教育,特別是理工科人才的培養。
據統計,中國大學每年有近600萬理工科畢業生,這些人才雖然有一部分外流,大部分還是留在了國內建設祖國,源源不斷的人才資源是中國能夠繼續發展的根本保障。
\"要致富,先修路\"。改革開放三十年期間,中國的基礎設施建設從來沒有停下腳步。中國如今的高速公路里程,鐵路里程,高鐵公里數都已是世界第一。
中國人還把大橋和鐵路修到了地形險峻的大西南,這些基礎設施讓中國經濟發展得到了有力保證。
在2004年,中國有研發能力的企業只有2萬家,工業發明專利僅有3.13萬件。到了2017年,中國有研發能力的企業達到了10.2萬家,工業發明專利達到93.4萬件。
在2017年,中國專利申請總數量排名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直到去年,中國的專利申請數量正式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
中國製造業即使遇到困難,也是暫時的。因為中國製造業的發展有着強大的後勁,製造業騰飛是必然的現象。
與郎鹹平等人的悲觀預測相反,中國製造業產值在2014年以後依然在高速增長。在2010年,中國製造業產值首次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
從2010年至今,中國的製造業一直穩居世界第一。在去年,中國製造業增加值達到了26.9萬億元,佔世界製造業總產值的28.1%,是傳統制造業強國美、德、日三國之和。
強大的科研實力讓中國製造企業有底氣走出模仿和代工的老路。在2010年之後,許多企業走上創立自主品牌的道路。
在家電行業,以海信、海爾為代表的中國家電品牌成為了行業領導者。大疆、華為、中興都是影響力遍及全球的重要科技企業。
除了民營企業,中國的重工業和軍工產業也迅速發展。盾構機、國產航母、神舟飛船、殲20等工業產品代表着行業內頂尖的技術水準。
這些企業和產品表明了一個不爭的事實,那就是中國已經從製造大國轉變為製造強國。中國的製造業為什麼能夠從困難中逆勢上揚,順利完成產業升級,這是國外經濟學家無法解答的問題。
其實郎鹹平等專家犯了經驗主義的錯誤,他們把國外的經驗套在中國現實情況上,這是大錯特錯的。如果他們認真研究中國的具體國情,研究黨和政府所推行的一系列政策,或許就不會犯下這麼可笑的錯誤。
文/文史旺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