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第一屆中國醫學影像AI大會召開時,馮曉源教授見證了醫療AI產品“百花齊放”的場面,而在今年第二屆大會舉辦時,一些醫療AI公司已經不見蹤影。
馮曉源教授是原復旦大學副校長。現在是中華醫學會放射學會榮譽主任委員,上海生物醫學工程學會理事長。
在第二屆中國醫學影像AI大會上,馮曉源教授發表了主題演講,並與雷鋒網進行了一次對話。
“2017年左右,只要創業項目搭上‘人工智能’四個字,都會吸引規模不小的融資。”他向雷鋒網回憶到,“第一屆中國醫學影像AI大會召開時,參會代表很多,場面比今天還熱鬧。”
但是,創業註定是一個大浪淘沙的過程,在醫療AI時代的早期階段,產品雷同性非常強。20世紀初的互聯網泡沫就是一個真實的“前車之鑑”。在馮曉源校長看來,醫療AI不可免俗,必須回答兩個最基本的問題:誰需要以及誰買單,而誰買單則取決於誰獲益。
“羊毛出在豬身上是有可能的,但是不可能長遠,一定是誰獲益、誰買單。現在很多醫療AI企業走不下去,很大原因就在於沒有想清楚這個問題。”
此前,諸多行業內人士,均討論過“誰為醫學影像AI產品買單”的問題:醫院、藥企、保險的支付能力有限,普通人的需求在於看病。未來,放射科醫生是否會自行買單,馮曉源教授認為,完全有可能,而這一部分的可能性關鍵是能否會為醫生帶來實際的“用户體驗”。
“作為一名醫生,我可以拿出醫院付給我的診斷、寫報告的工資的一部分,讓我的生活更加輕鬆;另一方面,藉助AI產品,醫生的診斷效率提高,醫生也可以完成更多的報告,幫助醫院實現增收。”
但是,馮曉源教授也補充到,從目前看來,上述第二個方面的邏輯並不成立:沒有一個醫生會為醫院自掏腰包。
換一個思路,醫院是否會有應用AI的動力?
從成本角度來看,醫院可以買來AI產品給醫生用,但是這個錢要從醫生的工資裏來扣,或者因此少僱幾個人;從醫院發展的角度來看,如果購買醫療AI產品後,醫院提高了效率,從原先完成100個病人的檢查到現在完成200個,醫院就會有更強的購買動力。
馮曉源教授強調,目前,醫療AI、醫學影像AI產品的定位是讓醫生更加輕鬆,減少醫生的誤診率,提高一定程度上的效率。但是,醫院的“產量”不會因為AI的到來,產生實質性的提升。
這是因為,病人的檢查量是由CT、磁共振等設備端的效率決定的,不是由醫生的“診斷”決定。
“原先,醫生完成100份報告的時間需要9小時,在AI的幫助下可以減少到3小時,醫生是舒服了,但是醫院的病人檢查量沒有增加的,因此收入也沒有增加。”
因此,醫學影像AI的產業鏈中,除了幫助醫生提高診斷效率,還應該關心的一件事情是幫助醫學影像的設備公司縮短檢查時間,整條產業鏈實現協同,才有更多變現的可能。
“單純的輔助診斷產品走不遠,這個行業裏的人必須要全面地考慮問題。”
值得慶幸的是,隨着醫工需求的不斷碰撞,醫療AI公司在產品設計的思路也愈發開闊,從診斷的流程、多病種繼承等各個方面都在不斷進行完善。
在馮曉源教授的預想中,工程師、醫生、企業應該形成一個“三角”,在技術實現、產品體驗、市場前景等方面彼此進行補充,這樣的醫療AI產品才會具備更強的生命力。
採訪結束後,馮曉源教授在大會現場發表了主題演講,雷鋒網在經過授權後進行了不改變原意的編輯和整理:
馮曉源:大家好,今天我的演講主題是《人類智慧和人工智能如何相親相愛》。最近看一本書蠻有意思的——《人類簡史》。我相信很多人讀過,並且每個人有不同的想法。
人類有比較發達的大腦,會使用工具,而且有複雜的社會結構。所以,人類是地球上不可替代的最強動物。但是,也有不同的看法。霍金曾經預言:人類很可能被自己製造的生物或者人工智能消滅。
當然,科技的發達會造就一些非人類。他們沒有感情,也不會繁殖後代,能力比我們強幾百倍、上千倍。但是,他們完全不顧我們現在所建立的規則、法律、宗教,如果這批人來統治世界蠻可怕的。
下面,來談談我的一些認識。
智慧,這兩個字很難解釋,智慧分兩層意思,一層是形而上,我們稱之為道;一層是形而下,我們稱之為器。所謂器就是智力,智力是可以測量的,每個人智力不一樣,這是客觀存在的事情,包括觀察能力、記憶能力、判斷能力等等。
另一層就是我們人類特有的現象——會思考,這是主觀想象,這取決你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很多人智商不低,但是沒有想象力。有些人智商不一定高,但有非常豐富的想象力。
所以,我覺得,這兩者相加,才叫人類智慧。
第二,我要聊聊偶然性。
很多事是偶然發生的。135億年前的一場大爆炸,宇宙誕生了。45億年前,地球誕生了。38億年前,一些分子的偶然組合形成了有機體,從此生命在地球上誕生。
有時候,偶然決定了人類的重要命運。比如説牛頓,一個蘋果掉在他頭上,偶爾的事件讓他想到萬有引力。而相對論也是愛死斯坦反覆琢磨的東西,直到某一天靈光乍現。
偶然性中也有必然。一場山火把動物烤死了,當事人發現烤死動物比生肉好吃,人類開始用火。偶然事件有時候會導致必然結果,再從必然結果中發現規律,這是我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通則。
直到今天,信息越來越多,粗獷的發明不解決問題了,出現了什麼呢?信息。對我們來説,信息和信息處理技術很重要。
香農的一句話非常有道理,信息是消除隨機不確定性的東西。事實上,我們可以從大量的數據裏,獲得去除隨機性、不確定性的能力。我們可以找到一些用數據、信息構成的必然規律。
《人類簡史》裏有表述,一個帝國要運作,會產生大量的信息,但是人類只有一個地方可以記錄:大腦。但是很遺憾,對於整個帝國這麼大的數據量來説,人類的大腦並不是一個很好的存儲設備。這種人腦的限制大大侷限了人類合作的規模和程度。
與此同時,在信息的採集和傳遞大大發展,信息的綜合整理、分析比對成為重要的決策依據時,人腦現任不夠用了。
這個時候,出現了電腦。面對大量數據,計算機跟相關的技術就來唱主角,人工智能也應運而生。
説到這裏,事實上愛因斯坦一句話,可以把我今天演講的核心概括出來:邏輯會把你從A帶到B,想象力能帶你去任何地方。
因此,人工智能可以處理規律和邏輯問題,而人類智慧處理創新和人性問題。
這兩個問題基本涵蓋了我們所有的問題。所以,我覺得,相親相愛、互相輔助的人類智慧和人工智能,一定會使我們生活更好。
説到這裏,人工智能企業可以幹什麼?
首先,人工智能不可以給人類添麻煩;
其次,人工智能要解決我們不願意做的事情;
第三,人工智能要延伸人類能力所不及的地方;
最後,人工智能要擴展人類活動所不及的範圍。
回到醫學的話題。AI和影像醫學有什麼關係?
AI可以大幅減少醫療過程中重複性、過篩性和規律性的工作,將醫師從非智慧性工作中解放出來,真正做人類醫師的工作。關心、人類的關心,這才是人類最要做的事情,而這個事情恰恰是人工智能做不了的。
影像醫學也是一樣。通過AI的賦能,影像科的醫生將會把重心進行轉移,從圖像識別、綜合分析到下診斷轉化為直接下結論和做人的工作。換句話説,人工智能做好了,我們判斷它對還是不對。
另一方面,我一直在各個場合中説,影像科醫生離病人太遠了,我們必須回到病人身邊去,必須去做人的工作。如果AI真的把我們的工作替代掉,我們就有大量的時間和病人打交道。
下面,我想展望一下影像科主任醫生的一天:
某天早晨,AI起牀師讓你在舒適但有點刺激的氛圍裏起來,咖啡、早餐、你想要的衣服都已準備好。
喝着咖啡的同時,遠程簽到,需要審核的報告,批改的文件都在AI工作站上完成。我覺得,這才是影像科醫生的工作重點,對知識體系的體會、掌握,是我們的核心、靈魂。
接着,無人駕駛汽車把你送到醫院,今天要和幾個病人談談他們的檢查結果,有幾個MDT,還要和外科醫生討論新的影像技術應用,指導下級醫師。
下班前,AI工作站會把今天的活動進行總結,並把明天的事情做好列表。此外,AI提醒你今天是你夫人的生日。和夫人吃完生日晚宴,健身AI提醒你該健身。晚上23點,助眠AI開始工作,讓你舒舒服服的睡覺。
今天講的東西,大家會覺得像科幻小説。我看不見得,許多我小時候預言的事情,在21世紀都實現了。換句話説,今天的每一點細節,很可能就是我們AI產品工作的場景。
我小結一下,人工智能一定是人類智慧的產品、產物,也是我們能力的延伸。
所以,人工智能本質上是技術集成,應該在人類智慧的控制下工作,必須給我們人類生活帶來進步,讓人類生活更加愜意。如果,人類智慧和人工智能相親相愛,我相信這個世界一定會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