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節跳動被外界形容為“App工廠”,而事實上它的直接競爭對手之一快手,也一直嘗試把自己也打造成一個“App工廠”。
快手近日在大部分安卓應用商店上線了一款名為“回森”的音樂K歌App。據官方介紹,回森由北京晨鐘科技有限公司開發,該公司的疑似實際控制人為快手CEO宿華。根據體驗,回森App在玩法上與其他K歌App並無太大區別,整體看起來更像此前阿里巴巴推出的一款K歌App“鯨鳴”,形式都是K歌+音樂視頻,並且用户還能將自己的作品發表向他人展示。
熟悉快手的人知道,快手想做新產品不是一天兩天了。上一次被媒體集中提起還是在2019年,此前的整個2018年,快手孵化的App數量高達十幾款。這也被認為是在2018年資本寒冬環境下,快手受融資進展、競品速度和資方壓力等多方面因素疊加影響,將商業化加速提上日程的結果。快手寄希望於能押中某個App,跑出新的增長點。
兩年多過去,快手並沒有停下開發新產品的腳步。據公開報道粗略統計,2020年以來快手上線的新產品就不下七個,類型涵蓋了社交工具、B端廣告主服務、資訊、中視頻、播客和K歌社區等等——跑步上市的進程裏,從新app數量來看,快手儼然一副“App工廠”的模樣。
為什麼要堅持不懈地開發新App?
快手給出的第一個答案可能和絕大多數互聯網巨頭相同:因為面臨流量增長見頂的危機。並且3月23日公佈的快手上市以來首份財報顯示,2020年,快手經調整的虧損淨額達79.49億元,儘管其虧損呈收窄趨勢,但快手至今仍未實現盈利,與此同時,快手的營收增速也在放緩。
在流量增長見頂和尚未盈利的雙重影響下,快手必須找到出路。想辦法增加廣告和電商收入是一條出路,這讓快手的收入結構不必再像以前一樣嚴重依賴以出售虛擬禮品打賞主播為主的直播收入;佈局海外是一條出路,趁着海外市場紅利還沒有消失可以佔領份額;而開發新App,顯然也是快手認定的另一條出路。
只是比起兩、三年前“尋找新增長點”的更為實際的目標,這條出路隨着快手的上市增添了更多意味。表面上看,快手是想用做產品矩陣的方式,讓自己不只是對標抖音,而可以對標整個字節跳動。但做為率先上市的一方,快手現在有比超過抖音還重要的事情——給投資者提供更多想象空間。快手當下所處的局面是,一方面自今年2月5日在港交所上市交易以來,成交價格始終維持高位,創造了萬億港元的市值;另一方面,快手市場地位依然排在第二,許多數據表現落後抖音。
“大家通常對第一名要求(好的)利潤(表現),第二名要看你的規模和故事,看你故事講不講得通,不然怎麼撐住這麼高的估值?”曾在快手工作過的資深產品經理、科技媒體作者判官向品玩分析。
為了衝刺上市,快手近兩年沒少做“講故事”的事。比如廣告營銷方面,將快手營銷平台全面升級為“磁力引擎”,稱要全面打通公域和私域流量,打造“第二增長引擎”,不久前磁力引擎還高調宣佈與華帝達成戰略合作;電商方面,近一年來在直播帶貨上動作頻頻,邀請到眾多明星加入;直播業務本身方面,今年春節期間策劃了給快手帶來漂亮數據的“超級播”直播活動,連續直播26天,覆蓋帶貨、綜藝、演講和訪談等形式,想“挖掘直播的更多想象力”。
上述所有動作的一個共同點是,都是在圍繞快手主App進行。作為快手講的眾多故事中的一個,開發新App更深層次的目的是為了證明其團隊具備可複製成功的能力,從而增強外界的信心,
“快手現在的規模是不錯的,但別忘了它的主端業務(短視頻)之前是處在競爭過於激烈的一個賽道,這種情況下,它可能就需要去通過做新產品來證明説 ‘以前我們不是因為運氣好,確實是因為看見而做到,不是因為做到再看見’。”判官説。
快手化身“App工廠”有充足的理由,然而“App工廠”的真正意義不在於產品多,而是能有下一個現象級產品,然而到目前為止,快手這些新開發的App還沒能跑出下一個快手。
除了外部因素——新App普遍不好做的大環境,這個結果也在一定程度暴露出快手在組織和管理上的短板。換句話説,目前看來快手的成功並沒有一個可以複製的方法論——快手App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抓住了下沉市場窗口期,但現在這個窗口期已經不復存在,快手想要再造一個“快手”,很難。
難點之一在於團隊建設。據品玩了解,快手團隊一直以來都在圍繞主App做事,而每個新App的開發幾乎都由一個個獨立的團隊完成,彼此間缺乏聯通,每個團隊也很不穩定,換過很多人。這導致整體的思路不清晰,甚至像是摸彩票。
有業內人士認為,字節跳動的產品邏輯與快手形成了鮮明對照。字節跳動早期通過運營內涵段子、今日頭條、火山等幾個產品,在前後端技術、增長、推薦算法、多媒體、運營、商業化和市場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並且形成了穩定的增長、技術等中台,這些成為它app工廠的基座,不同團隊可以快速複用。
難點之二則在於人才的吸收——這並不是指快手吸引不到人才,而是人才在進入快手後,是否能真正發揮作用。據品玩了解,所有進入快手開發新產品的人才幾乎都會面臨的窘境是,公司對其支持一直不甚明朗,基本拿不到主產品的流量、技術支持,以及企業的資金投入。
知情人士稱,快手高層認為當年他們都是白手起家的,所以現在做新產品也應該白手起家證明自己,然後再找公司要支持。同時,儘管也有團隊做出過數據和商業化前景還不錯的產品,但管理層又會覺得幾十萬的DAU不夠性感,依然得不到更多支持。而這就形成了一種悖論。也一定程度束縛了團隊。
大部分飛速發展着的互聯網企業都會遇到的問題是,組織管理建設跟不上其日益看漲的估值。就像快手的矛盾之處,一邊期待着能再造一個“快手”來證明自己,一邊又受到組織和管理的慣性影響。
當然,對於快手來説,能跑出來新的App是錦上添花,跑不出來目前並不會過多影響投資者信心,只是需要它在其他方面做出更多業績來消化掉當前的高估值。不過宿華、程一笑曾經在公開信中寫到,“快手要從成就一個偉大的產品向成就一家偉大的公司轉變”。而如今偉大的互聯網公司很少只依賴一款產品,這也預示着快手依然會對開發出“下一個快手”充滿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