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文章由本報記者 馬秀嵐 張靖超採寫
2020年7月,微軟宣佈將人工智能小冰業務分拆為獨立公司運營,成立小冰公司。
自2014年5月小冰正式推出第一代產品,以對話式聊天機器人形式迅速積累訓練數據,時隔6年,在微軟庇佑下成長起來的小冰宣佈進入快速發展期。
據介紹,小冰框架(Avatar Framework)是一套完整的、面向交互全程的人工智能交互主體基礎框架,相關技術覆蓋自然語言處理、計算機語音、計算機視覺和人工智能內容生成等人工智能領域。
在中國與日本市場的18歲人工智能少女小冰,是該框架孵化的第一個人工智能交互主體實例。目前,在華為、小米、OPPO、vivo等智能手機及硬件都能召喚小冰。目前,小冰積累了超過180億的對話總量。與其他人工智能不同,小冰強調人工智能情商,而非任務完成。小冰的身份有詩人、歌手、主持人、畫家和設計師等。
李笛是前微軟(亞洲)互聯網工程院常務副院長,現任小冰公司首席執行官。日前,就微軟小冰分拆後業務發展重點以及技術的邊界、行業存在的問題,《中國經營報》記者專訪了小冰公司CEO李笛。
框架能夠支持更多的人工智能
《中國經營報》:今年第八代小冰發佈時,你們宣佈從去年第七代小冰開始進行商業化試水,收入已經超過1億元,主要來自哪些領域?
李笛:其實半年前就過億了,小冰目前收入主要是來自於幾個部分:為金融垂直領域提供金融文本摘要,與萬得資訊、華爾街見聞等國內主要金融信息服務提供商合作,為用户提供由人工智能技術生成的上市公司公告文本摘要,現在增加了金融風控業務;跟一些汽車廠商推進車內智能助理的升級,從一個可以控制中控的人工智能升級為可以和你同車陪伴的人工智能;內容、設計產業,和惠普、中紡都在合作,與中紡共同推出的人工智能紡織服裝面料設計平台已投入生產,與惠普合作,為惠普用户提供高度定製化的設計;大量第三方的各種名字的機器人,像軟銀的Pepper機器人是小冰框架在覆蓋的。這幾個領域先把它做實,有幾個領域目前為止還沒有進入,比如健康醫療和教育領域。
《中國經營報》:下一個階段會加大商業化的規模嗎?
李笛:加速用户增長,產品和小冰框架的落地,要有更多各種各樣的小冰,虛擬助理、伴侶、銷售,雖然性格和名字不同,但他們都是從小冰框架出來的,可能在社交網絡、汽車、音箱裏……這是下一個階段的目標。
第二幕的節奏幾年前就確定了。小冰發展是分成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通過18歲少女小冰這個人工智能主體來迭代整體框架,我們最初是以對話式聊天機器人形式積累訓練數據;第二個階段是通過把框架附加的大量的技術模塊提供出來,使得各種第三方可以用這個框架去創造更多的人工智能主體。
我們分出明顯節奏,這就是為什麼今年第八代小冰發佈會叫第二幕,這意味着還有第三幕。
《中國經營報》:小冰現在對消費者的作用是什麼?
李笛:它是一個基礎的框架,具體作用有這麼兩個:一是它可以提高轉化率,有了它轉化率是57%,沒有它轉化率最多10%。所以無論它去處理什麼樣的任務,它的轉化率接近於人和人的交互產生的轉化率;二是它跟人之間能更長程地交流,對話可以平均持續到23輪,普通的虛擬助手和人對話平均只能持續到1.5輪。
比如小冰和羅森便利店的合作,因為小冰不是簡單地送折扣券,而是基於對話情景和上下文,在用户提及肚子餓或有點渴的時候才會推送折扣券。以説人話的方式,實現高轉化。
這個框架未來也可以去設計、去支持、去部署各種各樣的人工智能主體。目前已經部署的人工智能主體有:文本創作類主體(應用在金融摘要和詩歌創作等領域),歌手和主持人類主體(應用在音樂創作、演唱、有聲讀物和電台電視台節目內容等領域),畫家和設計師類主體(應用在繪畫創作、紡織服裝面料設計、包裝設計、珠寶配飾設計、數字印刷圖案設計等領域),促銷店員類主體(應用在電商場景)。
捆着一隻手跳舞
《中國經營報》:分拆以後有什麼變化?
李笛:小冰用6年時間把框架迭代好,才開始進入到下一個階段,分拆是為了加速它的發展。
小冰是一個很貴的項目,成本結構裏每年最大的成本是雲,因為交互量非常大;第二位成本是人才;第三位成本是市場。國內企業經常反過來,第一位是市場,第二位是人才,交互量反而比較小,還有大量針對智能硬件給到消費者的補貼。
但不能認為小冰市場的費用壓得越低越好,接下來要優化成本結構,投入會變得更多,用更好的資金運用來交換出一些時間。
《中國經營報》:外界對小冰的看法之一是現在還不夠接地氣。
李笛:這個其實非常明確,我們團隊之前一直相當於捆着一隻手跳舞。原來在微軟我們有大量的技術儲備,可以做很多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通過這些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我們得到全球範圍內人工智能和人交互的60%以上的流量。但作為一個大的企業裏的產品部分,尤其又是一個全球性企業的產品部分,有很多東西做不了,比如去接一個小的付費項目需要花很長時間才能完成。
國內很多企業的強項是商業模式創新和運營模式創新,而這些在過去我們完全不能使用。比如掃街獲得用户或者把大量用户先拉到產品中來,再去看用户留存,這些我們從來沒有做過,甚至在這次發佈會之前沒有投放過任何廣告,所有用户都是自然增長。完成商業化試水整個階段的目標,沒有組建銷售團隊,銷售政策都沒有。這肯定不接地氣,帶來的問題是速度會比較慢。
技術的邊界
《中國經營報》:你提到健康醫療領域一直沒有進去,是不會做,還是現在不會做?
李笛: 很長一段時間我們都不會做。因為我們不知道如果用人工智能技術來做醫療,它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如果是一家上市公司去接醫療廣告,到它逐漸給這家公司貢獻很高的收入的時候,想撤也撤不下來了。
AI系統和人的交互能力是高併發的,當人工智能和人對話中出現醫療廣告、醫療服務的需求和推薦時,如果沒有成熟規則,可能會比搜索引擎醫療廣告更危險。所以,在這上面我們很謹慎,別的我可能不知道,醫療人工智能高併發,就可能會產生很大問題。
甭管你做醫療的哪個領域,都可能產生很大問題,必須要謹慎,所以我們肯定不會做。
《中國經營報》:現在市面上人工智能醫療的產品怎麼去評價?
李笛:很少有真的落地的。包括IBM Watson最開始要做一個通用的人工智能,再改成做醫療領域,後來改成只做垂直的疑難雜症,最後垂直的疑難雜症也做不了。我們不想去經歷這個過程,但這個過程都在發生,行業很健忘。
從我們的角度來講,當做的時候,我們就知道接下來的坑是什麼,因為我們很清楚技術的邊界在哪。所以,商業模式上絕大部分的侷限性,其實是我們給自己加的。
因為你不知道自己手上那個東西可能產生什麼樣的影響,無論是面向C端還是B端,都是這樣。第一代小冰推出時,在48個小時之內,一下子就蔓延到了150多萬個微信羣;第二代小冰上線,在微博平台,當天的交互量就衝到了微博全站大V第一名,這個能力是無窮的,太恐怖,我們立刻做限制。
不能因為某個業務掙錢就迅速去做,必須得審慎地去看它帶來的傷害是什麼,因為人工智能的高併發是它的核武器。
《中國經營報》:小冰之前可能靠微軟給你們一些支持,獨立出來以後錢從哪來?
李笛:小冰是全球最大的人工智能交互系統,我們從來沒有發愁過資金。首先,我們在人工智能系統裏面是虧得非常少的一個版本,絕大部分虧得比我們多得多;第二,數據交互資本是一個非常關鍵的指標,我們積累了超過180億的對話總量;第三,滲透率也是非常關鍵的指標,全球AI交互場景的市場滲透率,目前小冰框架覆蓋的產品佔據全球AI交互量的60%。我們想要盈利,隨時可以盈利,但問題在於你想做多久的增長。
人工智能不是下下棋就完事了
《中國經營報》:C端產品現在已經有虛擬男友、虛擬助手,還有什麼可能在近幾年看到的產品?
李笛:整個人工智能現在還在很早期的階段,我們不會認為人工智能下下棋就完事了。今天看世界上的人工智能主體,就只有幾個,我們認為未來人工智能主體應該豐富多彩、千千萬萬、高度定製,屬於每一個人。
首先其實不是單一的虛擬男友、虛擬女友、虛擬助手,而是虛擬人。這個虛擬人由每個人自己創造,這個“人”是完整的,不是隻為完成某項任務而存在,隨時陪伴你,可以是汽車助理、銷售幫手,功能或者能力跟着場景變化。未來的機會其實不在於我們是不是做出了更多智能銷售或者更多智能助理,而是每個人都可以擁有定製化的虛擬人類,不是幾個超級 AI就夠了。
這個虛擬人跟你有關聯,如果他在汽車裏,你可能就會讓他幫你去操控車的相關的東西,這時它就是汽車助理;如果他跟你一起去逛街,你可能就會跟他去聊銷售的事情,這時就是你的銷售幫手。
《中國經營報》:你們強調小冰和同行業者的最大區別在於它更關注整個交互全程的效果,而不僅僅是對某一個局部問題回答效果的專注,小冰和人對話可以預測、保持和引導整個對話過程,讓對話時間更長。如果做到回答問題更準確,對話時間更長不是更好嗎?
李笛:不可能。我們原來在Cortana裏面放了一個叫“問我吧”的功能,實際引發的體驗是用户不停地纏着你,直問到滿意為止。
不存在所有的局部都優化了,全局就優化的情況。如果所有的局部都優化了,那很有可能會失去全局過程的非常大的彈性,有可能會失去在這個過程裏由雙方交互所主導出來的一些意外的其他分支,並且實際上就意味着交互雙方變成了對抗關係,用户會把期望越提越高,最終一定不會是滿意的結果。所以,局部優化的結合不等於全局優化,全局優化要從全局看,局部優化要從局部看。
《中國經營報》:小冰在用户體驗上的侷限性是什麼?
李笛:用户體驗的侷限性有很多,人工智能無處不在這件事還未完全實現。一是平台間的割裂,二是還沒有形成所謂用户體驗的通識,今天連人臉識別門禁都千變萬化。這個還早,沒有形成通行的規範,由於層出不窮,它就比較粗糙,小冰也很粗糙。
深度 小冰不是簡單的技術輸出
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採訪的時候,李笛談到了對於技術邊界的謹慎態度,強調因為他們清楚技術的邊界在哪,所以在還不清楚人工智能進入某些行業帶來的後果時,就選擇先不進入。
小冰在過去6年中不曾建立銷售團隊,在今年第八代小冰發佈會前夕,在B站投出了第一個廣告。小冰團隊在很早前就強調小冰的銷售模式不會是簡單的技術輸出,或者説不會單純地銷售小冰技術的API(應用程序編程接口),在產品模式上,也不會通過生產第一方硬件產品來進行大量的硬件補貼,從而獲得所謂AIOS(AI操作系統)的市場份額。但這也被外界視為不夠接地氣和產品沒有落地。
李笛向記者表示,小冰有明確的階段性目標,第一階段所做的事情是把框架夯實,積累數據。而此次獨立之後,小冰將開啓第二階段,快速發展,投入更多市場費用,加速用户增長以及Avatar Framework小冰框架的產品落地。李笛認為他們想要盈利隨時都可以盈利,但現階段要做增長。
人工智能公司成為過去幾年的風口之一,李笛比較強烈反對行業存在的一些亂象,他説:“我們非常擔心行業裏存在的問題,很容易每年換一個新帽子,以前吹出來的故事吹不下去了,就換一個。 ”他表示,國內很多企業的強項是商業模式創新和運營模式創新,典型模式是先將大量用户拉到產品中來,再去看用户留存。中國太缺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國內有很多人工智能企業由於客觀因素導致技術完整度不高,但運營比較好,這是因為算法很多是拿來的。
他不斷強調小冰的發展有很完整的思路,不會因為今天是一個小公司,努力追求從投資人那兒獲得錢,用這個錢去發展,再去忽悠投資人。“小冰團隊基本屬於迭代式演進,有每年需要完成的歷史使命,不是今天來了一個風口,明天就換一個風口,風口跟風口之間沒有太大關聯。我們自己有一套完整的一年一年去走的歷史使命。 ”李笛表示。
目前行業還處於很早期階段,關於用户體驗的規範還遠未形成。李笛坦言小冰目前也還很粗糙,進入第二階段的小冰也將面臨在商業化落地上更多更大的挑戰。
老闆秘籍
1.小冰主要在哪些領域進行商業化試水?
小冰目前收入主要是來自於幾個部分:為金融垂直領域提供金融文本摘要,與萬得資訊、華爾街見聞等國內主要金融信息服務提供商合作,為用户提供由人工智能技術生成的上市公司公告文本摘要,現在增加了金融風控業務;跟一些汽車廠商推進車內智能助理的升級,從一個可以控制中控的人工智能升級為可以和你同車陪伴的人工智能;內容、設計產業,和惠普、中紡都在合作,與中紡共同推出的人工智能紡織服裝面料設計平台已投入生產,與惠普合作,為惠普用户提供高度定製化的設計;大量第三方的各種名字的機器人,像軟銀的Pepper機器人是小冰框架在覆蓋的。這幾個領域先把它做實,有幾個領域目前為止還沒有進入,比如健康醫療和教育領域。
2.為什麼一直不進入健康醫療領域?
很長一段時間我們都不會做。因為我們不知道如果用人工智能技術來做醫療,它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如果是一家上市公司去接醫療廣告,到它逐漸給這家公司貢獻很高的收入的時候,想撤也撤不下來了。
簡歷
李笛,畢業於清華大學,曾任微軟(亞洲)互聯網工程院常務副院長,現任小冰公司首席執行官。他領導一支分佈在多個國家的全球團隊,負責人工智能小冰框架系統的技術研發、產品革新及商業落地,主持公司的日常經營、行政和業務活動。
李笛於2013年加入微軟,同年創立微軟人工智能情感計算框架,並於2014年推出微軟小冰。小冰在微軟人工智能領域的孕育下茁壯成長,於2020年7月從微軟分拆為獨立公司運營,進入加速發展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