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陳昊
今年提請審議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並提出中央本級基礎研究支出增長10.6%等措施。記者就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相關話題專訪了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高鴻鈞。
記者:您從事基礎科學研究多年,在凝聚態物理學等前沿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一路走來,哪段經歷讓您印象最深刻?
高鴻鈞:應該説每項重大成果的獲得都會有深刻的印象。我這裏就舉其中一項研究工作的例子,因為它充分體現了做基礎研究“十年磨一劍”的精神與堅韌。
我帶領的研究團隊最早發現在過渡金屬表面可外延生長大面積(釐米級)、高質量、連續、層數可控的石墨烯,是這個領域的重大突破,因為只有這種石墨烯才可能用於未來的集成電子器件,而之前的方法和技術都滿足不了集成器件應用的要求。
這項研究從設計思想、實驗實施、物理機制、實驗上的成功,到研究成果被國際同行認同與接受,經歷了12年時間。幾屆學生與博士後參與了該項工作,為攻克重大科學技術問題,甘坐冷板凳,忍得住寂寞。正是這種艱苦奮鬥、持續努力,才產出了重大原創性成果,實現了為國家基礎研究的發展添磚加瓦。
記者:當前,我們仍面臨許多“卡脖子”技術問題。這些問題背後的根源是什麼,基礎科學研究對解決這些問題有什麼作用?
高鴻鈞:我國面臨的很多“卡脖子”技術問題,根子是基礎理論研究跟不上,源頭和底層的東西沒有搞清楚。近年來,我國基礎研究水平有了顯著提升,但與世界科技強國相比仍然存在較大差距,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局面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改變,這與基礎研究整體水平跟不上直接相關。
基礎研究是整個科學體系、技術體系和工程體系的源頭,是所有技術問題的總機關。當前,國家把科技創新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基礎研究作為創新的源頭活水,是科技強國建設的根基。因此,在“十四五”以及更長時期,我們只有持之以恆加強基礎研究,以“十年磨一劍”精神不斷強基固本,才能夠逐步解決“卡脖子”技術問題,為科技創新和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強大動力。
記者: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中科院將如何補齊國內在基礎研究上的短板弱項,為實現“十四五”期間各項科技創新目標肩負起國家隊的擔當?
高鴻鈞:基礎研究是中科院的立院之本和優勢所在。“十四五”乃至今後一個時期,中科院將把精鋭力量整合集結到原始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突破上來。既要瞄準科技前沿的重大科學問題,更要找準國家重大需求中的基礎科學問題,以應用目標倒逼基礎研究,以基礎研究引導應用研究,促進多學科交叉融合。大力開展“從0到1”的原始創新,為關鍵核心技術突破提供知識和技術基礎,為我國學科和知識體系的構建與發展填補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