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乾隆年間,一條大魚擱淺,村民紛紛去割肉,結果幾百人被活活壓死

由 雋寶霞 發佈於 科技

我們敬畏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不僅僅是因為人類有憐憫之心,更因為它們的命運就是人類的命運。我們敬畏生命,也是為了更愛人類自己——《敬畏生命》史懷澤

在這個大千世界裏,生活着數以億計的生命,它們以各自獨有的姿態,生活在這美麗的星球上,然而科技發達如現代,我們所能掌握的生物信息也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更別説在科技落後的古代,對於茫茫天地,人類知之甚少。



在清人朱翊清的《埋憂集》裏,曾出現過這樣一個故事:

乾隆間,乍浦海潮不退,海水過塘,漂沒廬舍人畜無算。湯山天妃廟前石獅,直滾至都統衙門而止。其後潮退,有海鰍擱住塘坳不去。長數十丈。人爭往割取其肉,熬油以代膏火。已而割者漸多,鰍不勝痛,一躍翻身,壓死者數百人。



意思是,在乾隆年間某日,乍浦(位於浙江嘉興)海水漲潮幅度遠超往日,導致海水倒灌,沖走無數人畜,就連湯山天妃廟門口的石獅子,都被沖走了。

等到海水退去,老百姓們才出來收拾殘局,就在此時,他們竟然在陸地的一處水塘裏,發現了一長達數十丈(10丈約為33.3米)的海鰍,於是乎眾人紛紛拿着刀,衝去割海鰍的肉(因為它的肉可以用來點燈)。被如此多人割肉,海鰍當然會痛,於是它用盡最後的力氣,一躍翻身,活活壓死好幾百個村民。

那麼這個名叫“海鰍”的大魚,究竟是什麼生物?



關於海鰍的記載,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唐人劉恂在《嶺表錄異》中記載道:

海鰌(海鰍),即海上最偉者也。其小者亦千餘尺,吞舟之説,固非謬也。每歲,廣州常發銅船,過安南貨易,路經調黎深闊處,或見十餘山,或出或沒,篙工曰:‘非山島,鰌魚背也。'

從劉恂的記載可以知道,這海鰍,乃古人眼裏海中最大的生物,能輕輕鬆鬆吞下一艘船,後來還有船伕表示:

此鰌魚噴氣,水散於空,風勢吹來若雨耳。

《赤城志·紀遺·海鰍》中亦寫道:形長十餘丈,皮黑如牛,揚鬐鼓鬣。噴水至半空,皆成煙霧。



也就是説,海鰍可以噴氣,於是現代學者將其推測為“露脊鯨”(成年露脊鯨最大可長達18米)。但古人自然是不知道鯨魚為何物,他們只知道,這種生物無比龐大,並且性格兇猛,不能隨便靠近。

《海錯百一錄》上書:海鰍(俗字作鰌) ,海魚之最大而性惡者。有的小海鰍者,色黑掘健中懵。

後來,聰慧的古人還從海鰍身上獲得靈感,他們模仿海鰍的外形,打造出一種小型戰船。



《續資治通鑑·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上書:允文即與俊等謀,整步騎陣於江岸,而以海鰍及戰船載兵駐中流擊之……乃急命 當塗民兵登海鰍船踏車。

據悉此船行動十分迅猛,其迅如風,其飛如龍。(不過事實上,露脊鯨這種動物游泳很慢,最快時也只是時速5海里)

眾所周知,中國古人對於未知神秘的生物,總是充滿敬畏,而龐大的海鰍,自然也被他們視為“神物”,認為是“神龍”的象徵,所以自從人們發現第一頭擱淺的鯨魚後,便有人提出,要割取它們的鯨鬚、鯨肉,用來“向龍神問卜”。



後來經過古人的觀察發現,這些海鰍(鯨魚)在擱淺後,通常眼睛都脱落了,他們自然無法解釋這一現象,於是認為鯨魚的眼睛化作了“月明珠”,而它們之所以會擱淺岸邊,是因為“觸怒了海神、龍王”,所以受到這種懲罰。很快,這種説法傳遍了大半個中國,既然擱淺的海鰍是犯錯受罰,那麼人們自然不用對它客氣,於是乎人們開始分食海鰍。

在永嘉縣、海鹽縣等多地的方誌中,均有關於百姓分食海鰍的記載,古人還説,海鰍之肉味美,可比牛肉;他們還發現,可以將海鰍肉熬製成油脂,用作燈明,效果奇佳;另外海鰍的骨頭,還能用作建材,美觀而堅硬;後來住在海邊村民們,還會將其運到其他地區販賣,賺取一筆額外之財。



僅憑以上這些“優點”,足夠古人為之瘋狂,後來,但凡出現擱淺的海鰍,只要當地官府不加制止,老百姓們絕對第一時間衝去分食海鰍,這也是文章開頭《埋憂集》中事件發生的根本原因,不過對於《埋憂集》中所書,海鰍一個翻身,壓死了幾百人,筆者還是不太認可,上文中提到,一頭成年的露脊鯨,體長不過18米左右,體重則在100噸左右,想一次性壓死幾百人,恐怕還達不到。不過把露脊鯨換成藍鯨(體長可達30多米),興許會出現這一幕。

然而在鯨魚尚且活着的時候,用刀一下一下割去它的骨肉,如此做法,實在令人難以接受,所幸,清朝滅亡之後,先進的科學知識不斷傳入中國,人們才對海鰍改觀,分食海鰍的景象,終究是退出了歷史舞台。



可鯨魚的噩夢,並沒有就此停止,因為在當今世界上,仍然存在一種可怕的職業——“捕鯨者”。

根據英國《衞報》報道,僅僅在2018年的夏季,日本就在南冰洋累計捕殺333頭小鬚鯨,其中122頭為懷孕母鯨,另有114頭為幼鯨。而這組數據,不過是日本捕鯨業的冰山一角,為了捕殺鯨魚,日本甚至不惜違背國際捕鯨委員會“全面暫停商業捕鯨決定”,多年以來遭受世界各國的譴責。時至今日,藍鯨等鯨魚,已成為瀕危物種。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史懷澤先生曾在《敬畏生命》中寫道:“我們敬畏生命,也是為了更愛人類自己。”在此,惟願這個世上的傷害能更少一些。

參考資料:《敬畏生命》《埋憂集》《續資治通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