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輛沒有安全員的無人駕駛出租車(Robotaxi),載着百度集團副總裁李震宇和央視主持人寶曉峯,在北京首鋼園區內行駛了近700米。
這輛車,是來自百度自動駕駛項目的試驗車。
幾百米的行程雖短,但卻透露出一個重要信息——百度將成為國內首家全無人路測的自動駕駛企業。
在演習當天,百度Apollo拿到了全國首張“無人自動駕駛”路測牌照。
而這一張自動駕駛領域的“路試證”,也讓百度充滿了信心和野心。
百度CEO李彥宏在當天“膨脹”的表示:“5年之內,中國一線城市不再需要限購和限行,10年之後就能解決交通擁堵問題。”
那麼,從百度這台Robotaxi開始,國內的自動駕駛行業是否真的如李彥宏所言,5年後就能走進現實?
1、Robotaxi是個“偽概念”?
一直以來,Robotaxi被視為作為自動駕駛落地和商業化的主要方向。
而從百度的這輛無人出租小車開始,各界更開始宣稱一種氛圍:“今年是國內Robotaxi全面啓動的一年。”
鑑於當下的自動駕駛技術水平和行業現狀,功夫汽車認為,Robotaxi還停留在‘偽概念’的階段。
目前,全國各地正在開展的體驗產品,並非真正意義上的Robotaxi,其距離現實落地還很遠。
為何説Robotaxi目前在國內是一個“偽概念”?
首先,不少國內Robotaxi走的是固定線路,如果路線、起點和終點都固定的話,為什麼不使用載人更多、經濟性也更好的無人公交車?
與此同時,有些Robotaxi雖然路線不固定,但只能在某個小範圍的封閉廠區或園區裏運行,這更像是“擺渡車”而非出租車。
其次,假如Robotaxi的使用環境和普通乘用車真的相差無幾,這無疑將讓單車智能技術或車路協同技術提升為“地獄級難度”,包括安全性、可靠性和成熟度。
此外,如果Robotaxi真的實現了無人駕駛,那麼在普通乘用車上搭載無人駕駛技術,問題也就不大了。
這時,哪裏還用得着Robotaxi?
總體而言,Robotaxi的難題與挑戰顯而易見。
2、自動駕駛“走進現實”?五年可不夠
儘管李彥宏認為,無人駕駛技術將在5年後實現大規模商用,但採用怎樣的商業模式以及如何收益,百度也沒有給出明確答案。
而在此背後,主要是自動駕駛領域仍存在着不少根本性挑戰。
首先是傳感器 。
自動駕駛汽車使用各種各樣的傳感器以“觀察”周邊環境,幫助系統檢測諸如行人、其他車輛以及路標等物體。
但就目前的技術而言,惡劣的天氣、繁忙的交通以及帶有塗鴉的道路標誌,都會對傳感器的識別能力產生負面影響。
以特斯拉為例, 其“autopilot”在今年7月就曾撞上了其他駐停車輛。
這事實也進一步證明,當下傳感器在應對全天候行駛場景時,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其次,是人工智能學習判斷的標準。
在自動駕駛領域,大部分都使用人工智能來學習處理來自傳感器的數據,並由此做出關於下一步行動的具體決策。
未來,機器也許會擁有比人類駕駛員更高效的對象檢測與分類能力。
但至少就當下而言,汽車中所使用的機器學習算法仍然缺少充分的安全性依據。譬如,在如何訓練、測試機器學習算法方面,整個自動駕駛行業都還沒有達成共識。
再者,在監管要求方面,目前還沒有出台充分的標準與法規。
現有車輛安全性的標準假設,只是要求駕駛員能夠在緊急情況下立即接管。
對於自動駕駛汽車,法規只針對某些特殊功能(例如自動車道保持系統)做出了規定。
至於包括自動駕駛汽車在內的自動駕駛系統,雖然已經有國際標準設定了部分相關要求,但暫時還沒有解決之前提到的傳感器、機器學習與行為學習方面的問題。
因此,只要沒有公認的法規與標準,自動駕駛汽車無論是否安全、都無權在開放道路上正常行駛。
最後,是自動駕駛的社會接受度問題。
此前,特斯拉的自動駕駛功能已經先後引發多起事故。這些事故,更導致社會對於自動駕駛的認可度逐漸降低。
由此,消費者需要參與到自動駕駛汽車的引入與採用決策當中。如果缺少這個環節,此項技術就有可能被人民羣眾拒之門外。
很明顯,只有解決了兩個問題,自動駕駛行業才有機會攻克最後兩個障礙。
目前,業界各方都在爭取成為第一家推出全自動駕駛汽車的廠商。
但是,如果行業未能就自動駕駛領域的方方面面包括標準、安全等達成共識,那麼自動駕駛汽車在未來幾年中,仍然只能長期處於“測試階段”。
3、寫在最後
雖然李彥宏這番話稍顯“膨脹”,但不可否認,百度的嘗試正在推進國內自動駕駛領域的發展。
而自動駕駛市場的未來空間,也是足夠大的。
風起於青萍之末,國內自動駕駛行業能否行穩致遠,核心便是技術和標準的全面進步。
對於目前的百度來説,開發出切實可行且適當安全的AI自動駕駛系統是首要目標,談全面落地或許還為時尚早。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