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中的生鮮電商如何被拯救?
編輯導語:生鮮電商一直是炙手可熱的一個項目,但是生鮮類的生意存在着很多無法完全解決的問題,比如供貨鏈、運輸、菜品質量等等;本文作者分享了關於在困境中生鮮電商如何被拯救的思考,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在生鮮電商正當紅的2020年,我們帶着新的理念和思考回到青青菜園的困局裏,是否能帶來一線生機呢?
在文章《覆盤 | 二三線城市的生鮮電商,千萬別踩這些坑》中,作者通過GRAI法則覆盤了生鮮電商產品“青青菜園”短暫的一生;作為生鮮電商的先行者,青青菜園遺憾的倒在了黎明前。
一、青青菜園的困局總結歸納作者Aine所述,青青菜園的1.0版本運營後遇到的困難有三:
- 推廣困難,引流無效,每日下單量都不超過個位數;
- 鏈條過長,成本較高,沒有任何利潤;
- 體驗不好,配送延遲,菜品質量一般;
可以説,青青菜園的困局對於產品和運營都是“地獄級”的困局;請各位讀者打消辭職跑路的念頭,我們來分析一下困局的起因,然後想一想如何用一個大版本轉型升級。
二、困局的起因青青菜園的團隊當時進行了三個調研:競品調研、用户調研、市場調研。
競品上,青青菜園團隊採用搜索調研的方式,通過搜索類似微信公眾號、APP以及對線下實體店的經營調研,確定2014年的紹興市場上,完全沒有同類產品出現。
但是在確定目標用户挖掘需求後,還應該對目標用户的替代習慣進行調研:有多少白領用户會使用社區時蔬小店?有多少白領用户是在下班路上通過菜市、沃爾瑪來解決買菜需求的?
青青菜園團隊的問卷調研是通過原有平台和公眾號發佈的,並不是由白領用户填寫,因此只有參考價值。
但問卷調研更是一次定量研究:沃爾瑪買菜需要停車,社區時蔬小店買菜需要提很重的東西走路回去,這些不舒服是否達到了目標用户的閾值?有多少用户達到了這個閾值?
用户訪談是以“發動人員去周邊寫字樓進行面對面的調研”的方式完成的。
設身處地的想,如果我是白領用户這樣的訪談會讓我覺得不夠舒服和尊重,我的傾訴意願是不強的;客觀上評述,這樣的訪談方式也不利於挖掘需求,淺對話也不利於用户區分和畫像:白領用户是否結婚?白領用户有沒有請阿姨?白領用户是和父母一起住的嗎?下班後是先買菜還是先接孩子?
正是前期用户畫像的模糊,讓青青菜園開始運營後才發現,大量的白領是和父母一起住的,買菜的主動權掌握在白領的父母手裏;如果在前期調研時就發現了這個情況,是否還會採取公眾號下單的模式,是否還會開展這個項目呢?
青青菜園的調研更像是一次對產品經理猜想的驗證。
三、產品破局:不改代碼改定位在瞭解到大量的白領和父母一起住,白領的父母掌握買菜決定權後,青青菜園不妨把產品定位從面向白領人羣改成——面向白領人羣的家庭。
一切以用户價值為依歸。
首先要做的,是產品模式上照顧老年用户的使用習慣;舉個例子,允許撥打電話訂菜送上門,在現場微信支付或者現金結算(老年人痛點:爬樓梯、不怎麼會用智能手機、2014年的老年人不信任線上支付。)
其次要做的,是運營推廣目標羣體鎖定老年人;舉個例子,在上午的九點~十點老年人活動時間定向地推,重點採用傳單等形式,傳單上要突出老年用户喜歡的商品套餐:烏雞黨蔘枸杞湯等配料多購買繁瑣的菜品;多送老年人洗潔精、雞蛋的小禮品。
注重口碑營銷,所謂口碑是把十分的服務做到十二分。
四、戰略破局:不做To C 做To B青青買菜的鏈條過長,又在價格上缺乏話語權,不僅是外賣小哥(配送),還是生鮮小店(進貨、儲存、預處理),還是銷售平台(開發、運營),其結果是成本高,服務體驗不好,可靠性差。
鏈條太長不是新零售。
青青買菜有做PaaS服務商的能力,社區時蔬小店(類似錢大媽)加盟青青買菜或者購買青青買菜的軟件服務,在每天上午九、十點,下午五點前的“非高峯時間”,面向白領的家庭開展配送服務,對B端商家而言可以在不增加人手的情況下有效提升收入。
同時,青青買菜只需要做技術服務商,將物流環節還給更熟悉小區的社區時蔬小店,將進貨、儲存、預處理的成本放回非常成熟的時蔬小店裏,人力成本和物料成本大大降低。
五、結語青青菜園是生鮮電商的先行者,青青菜園落地的2014年還沒有出現微信小程序,阿里巴巴還沒有提出新零售,智能手機普及率還不夠高,移動支付的普及率也不夠好。
青青菜園的慘淡收場,是遺憾的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最後倒在黎明前。
本文由 @要問對問題 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