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看完阿里和拼多多的財報,我不能理解的地方太多了

由 段幹方 發佈於 科技

編者按:本文轉自公眾號互聯網怪盜團,作者怪盜團團長裴培,創業邦經授權轉載。

阿里巴巴和拼多多在同一天公佈了財報;京東已經在上個星期公佈了財報。看完三大電商巨頭的財報之後,我感覺有許多事情無法理解。我並不是單純的無法理解某家公司,而是無法理解整體局勢。一切必然有合理的解釋,只是我尚未找到,而且過去幾個小時與我討論的投資人、電商業內人士也尚未找到。

拼多多、京東和阿里上個季度的GMV同比都上升了,這一點尤其奇怪:

京東沒有披露單季度GMV,但是從收入和活躍買家增速看,GMV應該有一個同比兩位數的增長。

拼多多過去12個月的GMV同比增長108%,由此可推算出上個季度的GMV同比增長99%。

天貓上個季度的實體GMV同比增長10%;從收入和EBITA增速看,整個淘系電商的GMV在一季度有可能同比持平或略有增長。

那麼問題來了:根據國家郵政總局的披露,2020年一季度全國快遞單量僅僅同比增長3%,快遞收入同比略微下滑。阿里、京東、拼多多三家加起來佔據了全國快遞包裹數的近九成,它們都報出了不錯的、至少看得過去的增速。這是怎麼回事?

直觀感受也告訴我們:2月快遞幾乎是停運的,很多網店都不開張,或者開張了也不發貨。阿里、拼多多在2019年四季報電話會議中也強調過,物流時效性的下降將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意願。宅在家裏確實能創造更多閒暇時間,但是對整體消費需求應該是有益無害的。但是事實與此大相徑庭。問題出在哪裏呢?

第一種可能的解釋是:某一家或幾家電商巨頭的GMV有水分。尤其是拼多多的空頭會指出,拼多多一季度的貨幣化率有比較明顯的下降,或許是有些訂單完成了卻沒有發貨。但是,我們還必須看到,拼多多一季度的收入同比增長也有44%(在線營銷收入增長39%,交易收入增長76%);由此可以推出,它實際完成交易併發貨的GMV增速肯定不慢。而在阿里那邊,特別指出天貓GMV的口徑是“完成了支付的”,可以理解為水分很少。所以,單純將一季度電商巨頭的增長歸結為“水分”,是不科學的。

第二種可能的解釋是:微商、小程序電商、長尾電商平台可能受到了比較嚴重的影響,讓出了更多的市場份額。這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確的。然而,上述腰部和長尾電商平台的GMV規模究竟有多大呢?微信曾經披露過,2019年小程序電商的GMV(可能包括本地生活服務)只有8000億元,對於電商大盤來説不過滄海一粟。微商則是另一個概念——有人認為,微商的實際規模可能遠大於市場預期,受到的打擊也更大;不過缺乏過硬的證據。

第三種可能的解釋是:郵政總局對快遞單量的統計有誤差,忽略了一些物流渠道。問題在於,我們無法指出到底是哪些物流渠道被忽略了。即便郵政總局的統計有錯,2-3月物流公司效率普遍低下總不會是錯的。

既然沒法弄清楚一季度到底發生了什麼,不如先接受一季度的結果,把目光轉向二季度;畢竟,未來比過去更重要。阿里和拼多多對二季度的指引都還不錯,不過也有微妙差別:

阿里表示,4月天貓實體GMV有“顯著復甦”,5月“繼續提升”,但是沒有説明具體的提升幅度(阿里習慣上不會給出詳細的GMV指引)。

拼多多表示,5月日均物流包裹數已經超過6500萬個,比3月的5000萬個增長了30%(當然包裹數不代表GMV)。

我們至少可以得出結論,即淘系電商和拼多多的GMV在二季度都會有一個強勁的環比上升;京東應該也不會太差,不過鑑於它一季度表現很好,它的環比增速可能最慢。這就是投資者們翹首以待的“報復性反彈”嗎?或許是吧。如果今年二季度拼多多報出60%以上的GMV同比增速,天貓報出20-30%,那麼投資者會不會為“消費的全面復甦”而歡呼雀躍?(上面的具體數字只是隨口一説,切勿當真。)

這就是又一個令我難以理解的地方:本次疫情雖然快結束了,但是它對經濟的傷害尚未徹底彌平。我看到的工廠停工、員工放假、獎金取消乃至裁員現象仍然層出不窮。在長期,如果經濟面臨瓶頸,那麼大眾的邊際消費傾向肯定會下滑;他們會為未來增加儲蓄,並且把更多的消費預算移到必需品上。今年二季度的消費復甦(假設確實存在),會是一個迴光返照,還是一個長期復甦的開始呢?

上述答案,目前沒有人會知道,不過我們很快就會知道了。所以,還是再稍等一下吧。雖然每個人都説“未來屬於樂觀者”,不過這次我會選擇暫時站在悲觀者這一邊;現在越悲觀,將來的某一天就越樂觀。

另外,我還無法確認,在當前的環境下,投資者最關注的是哪一個或幾個指標——用户數量、GMV、收入還是利潤?尤其是上述幾個指標經常互相矛盾。阿里的收入和利潤增速還不錯,但是用户增速較弱;拼多多的用户、GMV和收入增速都很好,但是利潤(虧損)再次低於預期;京東的各項指標都還不錯,不過也缺乏特別大的長期想象空間。不過,這一點我們很快也會知道了,因為市場會以股價變化表達自己的態度。

説了這麼多不能理解的事情,下面説説我能夠理解的:

拼多多的用户增速很快,京東也不慢,淘寶是最慢的。現在,拼多多和淘系電商的年活買家已經只相差1億了,這個差距應該能在2020年之內彌平。在理論上,拼多多活躍買家的長期天花板就是微信用户,而微信的年活早已超過12億;實際上,拼多多或許能夠開發出其中的70-80%,即8-10億年活買家。

淘系電商在GMV和收入方面尚未感受到來自拼多多的特別大的壓力(雙方差距仍然很明顯),但是在用户基數和用户黏性方面一直感受着壓力。改版後的聚划算以及淘寶特價版已經在一季度末推出;依託淘寶直播展開的內容電商、興趣電商還在發展;手機淘寶應用正在把一些次要導流功能剝離,聚焦於核心電商。這一切舉動能否再帶來一波“新用户紅利”?淘系電商是否已經觸及了自己的長期天花板?這大概是逍遙子現在最關心的問題之一。

以逍遙子為首的阿里管理層顯然意識到了商家投奔拼多多的原因——拼多多的流量比較便宜、綜合貨幣化率較低。因此,2020年一季度天貓在降低貨幣化率、提高補貼:雖然天貓實體GMV增長了10%,佣金收入卻下降了1%,客户管理與佣金總收入(淘系商户負擔的“場租”之和)也只上升了1%。當然,上述變動可能與商品品類的變化有關,例如服裝、美妝的貨幣化率較高,而食品、3C的貨幣化率較低;不過,我仍然認為阿里在主動降低貨幣化率,吸引商户留在淘系平台。

與此同時,阿里的新零售及直銷業務收入同比增長88%,在收入規模上已經相當不可忽視。這塊業務現在還是虧錢的,不過按照逍遙子的觀點,這代表着阿里的未來,他剛剛牽頭成立了天貓同城事業羣。問題在於,這塊業務的增長主要來自哪一個或哪幾個細分業務——盒馬鮮生、天貓超市、淘鮮達、線下零售,它們各自貢獻的比例是多高?在疫情結束之後,這塊業務是否會迅速回歸“常態”?我們所掌握的細節太少了。

拼多多的高歌猛進、淘系電商用户基數的見頂、新零售和本地生活服務業務的持續虧損,導致了外界對於逍遙子的許多怨言。有些投資者甚至會毫不客氣地將阿里目前的一切問題都歸咎於逍遙子,而絲毫不顧及他在過去十年所立下的功績。

眾所周知,我一直很看好拼多多。但是,我也一直認為,如果阿里內部有良將能夠遏制拼多多,或者至少阻止它對淘系電商的進攻,那個人一定是逍遙子(以及逍遙子一手帶出來的蔣凡)。淘系電商過去幾年的極盛局面是逍遙子奠定的,而他也比任何人更有資格為淘系電商打開一塊新的成長空間。總而言之,未來3-5年,阿里仍然將在逍遙子的帶領之下實現一個比較平穩的發展;不過,由於他是職業經理人而非創始人,在許多方面必然有掣肘,不可能走的特別快。

過去一個季度,拼多多在用户數和GMV方面取得了巨大進展,也付出了沉重代價——成本費用增長很快、利潤(虧損)再次低於預期。然而,這是必須付出的代價。我業餘最大的愛好之一是讀軍事史,拼多多過去幾個季度在做的事情讓我想起了1944年春季的右岸烏克蘭戰役。在這次長達4個月的血腥戰役中,蘇軍付出了50萬以上的永久減員、1萬輛以上的裝甲車輛損失,達到了收復第聶伯河右岸烏克蘭的戰略目標。從戰損比看,蘇軍是嚴重不夠本的;從戰略上看,蘇軍卻幾乎打穿了德軍的南翼、為1944年夏的巴格拉季昂攻勢建立了良好的態勢。

更重要的是,蘇軍雖然損失巨大,卻能高效地彌補損失。拼多多也是如此——經營現金流仍然不錯,手中仍然有超過400億現金,復購率、客單價都在上升。它在獲客階段採取的燒錢打法,即便稍微激進了一點,在戰略上仍然是划算的。如果拼多多是蘇軍,那麼品牌商家就是它必須拿下的“右岸烏克蘭”。對於這個兵家必爭之地,付出再大代價也是值得的。

不過,拼多多對面的敵手,也遠遠比當年的德軍更強大、更有智慧、更有戰略迴旋餘地。這場戰爭還遠遠沒有結束;不如説是剛剛開始。

本文沒有獲得上述任何一家電商公司的資助或背書,作者也不持有其中任何一家公司的股票,但是可能通過基金或理財計劃間接持有。

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創業邦發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