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月9日舉辦的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聯合國數字合作高級別小組聯合主席馬雲、高通公司總裁安蒙等嘉賓以全息投影的方式亮相會場並發表演講,全息顯示技術引起熱議,並迅速反映到證券市場。7月9日至7月13日,有“全息AR”第一股之稱的上市公司微美全息股價增長了622%,收盤價從7月9日的3.84美元增長至7月13日的24.74美元。雖然7月14日,微美全息收跌28.9%,但之前幾日的猛增還是引起了金融界的關注。
然而,經記者查閲以及對產業界相關人士的採訪,“全息AR”這一概念,尚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驚豔世界AI大會的全息技術是如何實現的?所謂的“全息AR”又該如何理解?全息顯示與AR技術能擦出火花嗎?
全息演講引發業界熱議
全息技術通過記錄和再現物光場的位相和振幅,產生如同自然場景般栩栩如生的3D視覺,是最有前景的3D技術之一。
本次世界AI大會全息演講的技術方案,主要由商湯科技提供。據悉,商湯科技為大會主辦方提供了“AI背景助手”解決方案,可以在演講視頻中準確檢測出人物和背景,將其分離成不同圖層,結合全息影像技術,讓遠程演講嘉賓的影像惟妙惟肖地出現在大會舞台上,猶如親臨現場。
疊境數字聯合創始人洪煦向《中國電子報》記者表示,真正意義上的全息是對所有光場的復原。光場是空間中所有光線的集合,復原光場相當於將人眼所見的所有光線復原出來,需要處理海量數據。
目前商用的全息顯示多屬於反射式的全息或者投影式的全息,主要有兩種實現方式:一是利用背投的方式,用投影儀將影像投到全息膜上;二是基於LED屏幕,將影像通過45°角反射到全息膜上。
“全息顯示的過程涉及光場採集、網絡傳輸和全息設備顯示。目前,全息顯示設備的商用已經相對成熟。而內容的採集生成,還有着進步空間,如何儘可能全面地採集光場,實現對內容最大程度的復原,是全息顯示質量的關鍵。” 洪煦説。
沉浸感、高密度信息傳輸特質,是全息技術最核心的優勢。網易遊戲創新實驗室基於全息技術與混合現實技術,開發了首款MR全息競技遊戲《Blaster》。網易遊戲全息競技項目負責人楊忠雄向《中國電子報》記者表示,全息技術把遊戲場景從小屏幕裏搬到現實世界,讓用户可以沉浸式體驗遊戲。相對過去幾十年的平面顯示技術而言,全息技術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變了用户感知與遊戲體驗設計。
除了遊戲,全息技術在舞美設計、遠程教育、遠程會議、實時通話等領域也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5G時代,全息技術的市場滲透率將進一步增長。2018年世界移動大會期間,疊境數字與中國移動、華為合作,打通了全球第一個5G實時三維全息視頻通話。洪煦表示,全息顯示要實現真人等高的大小、更立體的三維效果,對分辨率和帶寬傳輸的要求非常高,5G解決了帶寬問題,能為全息顯示提供更流暢的傳輸、更清晰的畫質,將為全息顯示的採集、數據處理、影像傳輸創造有利條件。
“全息AR”概念有待商榷
從上市以來,微美全息一直被譽為“全息AR第一股”,股價的波動,也引發了網絡上對於“全息AR”概念的好奇和探討。但是,記者在檢索過程中發現,對於“全息AR”,目前業界並沒有一個統一的概念。在採訪過程中,多位業內人士也向記者表示,難以為“全息AR”下一個明確的定義。在外媒相關的討論中,引用較多的“全息AR”概念,都對互動性有所強調。例如將用户從現實世界中實時“抽離”出來,沉浸到虛擬環境中,用户可以在顯示設備中看到自己在虛擬環境的實時影像,並與虛擬環境或疊加在現實世界的虛擬元素互動。
AR廣告是微美全息的主要收入來源。微美全息在招股書中披露,其全息AR廣告軟件能夠將真實或動畫化的3D對象無縫集成到視頻場景中。微美全息官網也顯示,“全息AR”廣告是“讓(在)全息化場景植入(的)廣告通過計算機全息視覺技術呈現給終端客户,終端客户從視頻視覺體驗上真假難辨,平滑接受全息廣告植入的內容。”在線下,則通過光粒子廣告機、全息玻璃廣告機、全息櫥窗廣告機等特殊設備呈現廣告內容。《歐洲貨幣》雜誌援引微美全息聯合創始人Michael He的觀點稱,通過“全息AR”技術,可以將一輛跑車的影像直接植入一段拍攝山路的視頻中,而不需要廣告商再將跑車開到山路上進行實地拍攝,這是一種雙贏。
將跑車的3D模型植入視頻中,使之與視頻自然融合,甚至達到真假難辨的地步,固然是一種省時省力的廣告拍攝方式。但這種內容製作方式,可以稱為“全息AR”嗎?
一位業內人士向記者指出,微美全息的“全息AR”,是將3D對象嵌入視頻或拍攝場景中,類似於“三維AR”。雖然三維模型的製作有很多方式,例如人工建模、多相機拍攝重建等,部分技術也能模擬物體的光影表現。但根據視頻本身的場景對模型的光影表現進行適配和模擬,與忠實記錄並再現物體光波振幅和相位的全息顯示不是一個概念。而且將3D模型插入2D視頻使用,也與全息顯示追求的沉浸感、立體感相去甚遠。
“三維模型跟全息顯示是兩個概念,一個是內容,一個是顯示。如果不是基於全光場再現物體,而是基於三維建模來展示內容。那麼‘全息AR’這個概念能否成立,就有待商榷。”該AR從業人員向記者表示。
全息技術能否與AR技術融合
這幾天刷屏網絡的“全息AR”或許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全息+AR”,但全息技術作為最接近理想形態的3D顯示技術,能否與AR技術擦出火花呢?
洪煦表示,目前較為接近“全息AR”形態的應用,是將虛擬的全息人與舞台實景融合,真實環境中的人可以走上舞台,與全息人實現同台互動,猶如真人面對面交流一樣,這可以視為全息和AR的一種融合。
對於部分國外技術博客提出的全息AR概念——也就是用户在顯示屏上能看到自己的實時影像處於虛擬環境,並與虛擬元素互動,集邦諮詢分析師蔡卓卲向《中國電子報》表示,所謂“全息AR”若是僅僅採用第三人稱,並不會帶來身臨其境的沉浸感,只能以旁觀者的角度觀看華麗的影像。如果要獲得第一人稱的沉浸感,相機必須在使用者頭部,或者在AR眼鏡上,才能正確抓取視野中各物體和使用者的距離和方位,讓使用者與目光捕捉到的物體進行交互。一般的AR與所謂的“全息AR”,在物體互動、投影成像和AR裝置的設計上所遇到的情況基本上是一樣的。差異只在於相機量測取景的位置,以及後續製作出AR影像的算法是否會因此有所差異。
“簡單來講,一般的AR是以個人視野為主,全息+AR是以固定場域的AR效果為主。所以前者會比較適合用於個人端的裝置,而全息AR則更適合用在特定場域,包括展示、娛樂、教育等,並且能同時允許多人一同使用。” 蔡卓卲表示。
楊忠雄向記者指出,在數字孿生範疇,“全息AR”可以視為“全息+MR”技術的過度階段。目前多個全球科技巨頭都希望通過MR將現實世界克隆為虛擬世界,即數字孿生體,再通過算法把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重疊融合。AR作為將虛擬信息疊加在現實世界的技術,能打破虛擬與現實的邊界。而全息顯示技術與AR的結合,能加快現有技術向雙向交互的遠程共空間MR轉型,實現更高效的資訊信息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