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卓瑪的寶藏

  中新社昆明10月17日電 題:卓瑪的寶藏

  中新社記者 胡遠航

  什麼是一個地區、一個民族真正的寶藏?是財富?是習俗?是人?還是文化?

  在由雲南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中國新聞社、日本大富電視台聯合攝製的紀錄片《寶藏》中,此裏卓瑪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此裏卓瑪是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德欽縣一個被影像改變的“80後”藏族女性。2003年以前,她還是當地一個普通女孩,做過導遊、圖書銷售員,也當過保護區管理局工作人員。後來,因為接觸“社區影像教育”公益項目,卓瑪開始拍攝紀錄片,併成為當地民間文化組織卡瓦格博文化社的首位專職工作人員,做了近15年的文化保護和傳承工作。近年來,她又成立格桑花婦女手工藝及農副產品專業合作社,開始帶領村民們共同致富。

  在卓瑪眼中,家鄉的雪山和森林是寶藏,村裏的阿媽和牛羊是寶藏,合作社婦女們做的手工布偶和包包是寶藏,民族的音樂和舞蹈是寶藏……但寶藏又遠不止這些。

  在卓瑪拍攝的第一部短片《小生命》中,她在轉山路上拍到了村民們拯救掉落深坑的青蛙的故事。這段不加雕琢的記錄,清晰地展現了當地人尊重生命、守護眾生的文化信條。

  在和姐夫魯茸吉稱搭檔、花了3年時間拍攝的紀錄片《我們佳碧村》中,卓瑪完整記錄了德欽縣佳碧村一年四季的生活:從春天農耕播種,到夏季撿松茸、放牧,再到秋冬農閒時節婚慶、喬遷新居。片中,村民們還通過卓瑪記錄的影像反觀村落的變化,定下了更加詳細的環保村規。

  在《神山》一片中,卓瑪記錄家鄉人和他們的神山卡瓦格博的故事。生活在山下的人,會像保護自己一樣奮力保護這座山。因為在他們看來,山的生命和人的生命是共存的,人與自然的關係是相互的。

  “這就是藏族人對生命的理解以及對自然的認識。”在卓瑪看來,這是比肉眼可見的寶藏更為珍貴的寶藏。

  如今,卓瑪聚合了眾多農村婦女、傳統農人,開始探索以生態農業及可持續生活項目為主的創業旅程,將當地的手工藝品、生態農副產品銷往各地,並吸引不少海內外遊客深度體驗當地的傳統生活。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越來越多人開始認識到可持續生產生活方式的寶貴性。”卓瑪稱,不少城市人在尋找的這一生活方式,剛好是很多藏族村落依然保有的生活方式。

  對於外界對家鄉“寶藏”的盛讚,卓瑪如是看待:“大家想要追尋的不是某個民族或某個區域的東西,而是屬於人類共同的東西。”(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982 字。

轉載請註明: 通訊:卓瑪的寶藏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