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史上最嚴防沉迷”新規落地後,咋幫孩子戒網癮?專家針對兩類情況給出建議

由 雋寶霞 發佈於 科技

大河報記者 康亞飛

核心提示|“一週3小時最嚴防沉迷”措施出台後,不少家長鬆了一口氣,8月30日,國家新聞出版署下發《關於進一步嚴格管理 切實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遊戲的通知》,通知要求,嚴格限制向未成年人提供網絡遊戲服務的時間,所有網絡遊戲企業僅可在週五、週六、週日和法定節假日每日20時至21時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時服務。

對此新規,也有不少家長在高興之餘也提出了自己的擔心:如果孩子一時間接受不了,家長咋幫孩子脱離網癮?9月2日,大河報記者聯繫 共青團鄭州市委12355青少年服務中心專家 進行分析, 並針對兩類情況給出專業 建議!

【遊戲廠商紛紛發文支持 家長高興之餘也有擔憂】

這項堪稱史上最嚴“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遊”措施出台後,多家遊戲公司也紛紛火速回應,包括騰訊、網易在內的多家遊戲廠商紛紛發文表示支持。各大網遊相繼升級防沉迷系統,多項電競聯賽推遲比賽,排查參賽選手年齡。

遊戲為何那麼吸引孩子?團鄭州市委12355青少年服務中心專家表示 想要幫助孩子脱離網癮,就要先知道為什麼網絡遊戲容易讓人上癮。專家告訴記者,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遊戲過程可以補償現實生活中不能滿足的願望,發泄在現實中不被接受的危險衝動,逃避現實的強制和約束。

在遊戲的虛擬的世界裏,比如過關成功,系統就會及時發出“你真棒!”的鼓勵,隨之便有升級或者打賞的獎勵。如果失敗了,系統會説:“沒關係,再來一次!”孩子心智發育不成熟,在面對生活中的壓力與挫折的時候,不能有效的排解壓力,如果現實世界會讓孩子無處安心,此時,遊戲的魅力就會顯得越來越大。

“從一開始的沉迷手機遊戲到現在的一週只能玩三個小時,這個跨度對於孩子來説是很大的,他們必然會出現情緒上的波動,家長這個時候切忌打罵孩子,遊戲可能已經成為孩子的精神支柱,家長所要做的,就是幫助孩子建立一個遊戲之外的新的精神支柱。

【以案例分析,專家為家長列出解決方案】

團鄭州市委12355青少年服務中心專家告訴記者,其實早在國家新聞出版署印發通知之前,就有很多家長諮詢學生沉迷遊戲的問題。

家住鄭州市農業路附近的小鵬(化名)是一位16歲的男生,是省重點中學的一名學生。他在升入高一後感覺學校里人才濟濟,自己變得很不起眼,落差感巨大。因為不能主動融入新環境,在校期間小鵬倍感煎熬,勉強堅持一個月後請假回家不願去學校,每天在家把自己關在屋裏打遊戲。父母認為孩子有網癮,撥打了12355求助。

“這是典型的適應性問題導致的網絡遊戲沉迷,孩子並非對遊戲有多麼強烈的興趣,只是現實中對新的學習生活環境難以適應,逃避在遊戲裏一方面打發了在家的無聊時間,另一方面也從中獲得部分成就感。”專家説,鑑於小鵬具備正常的學習基礎和學習能力,諮詢師全面評估問題之後,從認知行為治療的角度先幫小鵬進行認知調整,幫助其改變“自己一無是處”“現實位次無法改變”等不合理認知,使其意識到適應新環境也需要過程,鼓勵其探索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同時在行為層面給予其適應新同學、適應新老師的方法指導。隨後,小鵬重新回到學校,經過2個月的努力,找到了適合自己的節奏,再次來電錶示完全適應了高中生活。

今年年初,一位十四歲女生的母親也曾來12355青少年服務中心諮詢孩子網絡沉迷問題。她的孩子在七、八年級時成績名列前茅,從2020年疫情期間開始玩手機、刷視頻、看網絡小説,使用母親的手機時,會清理完閲讀痕跡再還給母親。在暑假期間用手機較多,有時玩到凌晨四點。當家長強調不能再看手機時,孩子會發火,甚至對母親動手。為讓孩子戒掉網癮,他們還曾跟孩子説“如果不能斷掉手機,就退學。”

共青團鄭州市委12355青少年服務中心專家説,遇到這種情況時,家長首先要辨別孩子在家玩手機的內容有無明確的指向性,其實刷視頻、看小説多半隻是無聊時的消遣,而非沉迷。“未成年人自制力不足,家長可以跟孩子溝通雙方都可以接受的使用手機的時間限制,同時幫助孩子轉移閒暇時間的注意力。因與孩子溝通關於手機問題產生衝突時,也可以考慮專業第三方介入。”

記者在採訪時瞭解到,現在有很多孩子覺得父母對自己好是因為成績好,並不是因為愛自己,所以就出現了“叛逆”“焦慮”等情緒。“其實部分孩子沉迷遊戲是因為經常得不到父母的關心,讓他們不得不去網絡世界找到安全感。這時家長應感情投入地傾聽孩子的回答。告訴孩子自己很關心他,很在意他。”專家最後提醒家長在幫孩子脱離網癮的過程中,自己也要以身作則,“如果家長整天手機不離手,無論吃飯還是睡覺都在玩手機,卻聲嘶力竭地要求孩子遠離手機,那麼效果可想而知。”

來源:大河報豫視頻 編輯:侯效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