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平台亂象頻仍,歸根到底一句話:都是流量生意在作祟。眼下,34家平台企業整改期限將至,平台企業應抓緊自查。再不能讓包括視頻、網文在內的內容平台種下“歪脖樹”,危害年輕人。
5月13日,是34家平台企業限期整改的截止日期,但某些企業可能還沒有意識到自己錯在哪裏。比如,“粉絲倒奶”事件雖被主管部門痛批,相關企業也道歉整改,“飯圈”亂象更是陷入人人喊打的境地。然而,這一切究竟是簡單的策劃失誤,還是內容平台對自身主體責任的長期忽視?迄今,筆者並未看到明確答案。
內容平台亂象頻仍,先不要簡單“甩鍋”年輕人。雖然有些年輕人着實讓人“看不懂”:他們不僅捨得把價值上百萬元的牛奶倒進下水道,還吃得起一碗3000元的魚湯麪,甚至理個頭髮也要花上13620元。可轉過臉來,他們又熱衷於“17元吃垮海底撈”,還嫌店家不讓打包……巨大的行為反差在一些熱門短視頻等平台上時常流傳,且很受追捧。凡此種種,在筆者看來,無論粉絲還是博主既不是真摳門,也不是真有錢,就連愛心可能也是表演……歸根到底一句話:都是流量生意在作祟。
不信,你看――隨着白花花的牛奶倒進下水道的每一分錢,順着一根看不見的利益管道,最終可能爬進了“飯圈”產業鏈和視頻平台的腰包。你以為博主們3000元一碗的魚湯麪是自己埋單?才不是。據説由於眾多網民的觀看和點贊,某炫富博主從平台獲取的收益已超千萬元。“17元吃垮海底撈”也是假的,要流量才是真的。
種種亂象背後,都有視頻平台的身影。不管是那些長視頻平台,還是短視頻平台,都是近年來用户羣體猛增的內容平台。可惜的是,海量用户沒有讓平台感受到沉甸甸的責任,反而助長了他們對流量無止境的追求。
不同於銷售商品和服務的電商平台,視頻平台還生產、傳播內容,兼具思想塑造功能。部分視頻平台端上的“飯菜”裏盛滿了愛慕虛榮、鋪張浪費、弄虛作假,長期吃這種“精神食糧”的年輕人如何能建立正確的三觀?所以,不該僅僅指責部分粉絲,他們只是看多了低俗浮誇、享受奢侈。
我國高度重視對平台企業的監管和規範。4月13日,市場監管總局、網信辦等部門召集34家互聯網平台企業召開了行政指導會,提出了“5個嚴防”“5個確保”(嚴防資本無序擴張,確保經濟社會安全;嚴防壟斷失序,確保市場公平競爭;嚴防技術扼殺,確保行業創新發展;嚴防規則算法濫用,確保各方合法權益;嚴防系統封閉,確保生態開放共享),限期一個月整改到位。然而,從目前來看,這5條紅線尚未涵蓋平台企業的全部違規行為,導致部分內容平台還沒有意識到自身問題,或心存僥倖,明知故犯。
事實上,對於視頻平台如何經營,國家早有明文規定。例如,2007年有關部門頒佈的《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管理規定》第六條即指出“從事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應當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正確導向,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遵守社會主義道德規範”。有鑑於此,筆者以為,對於內容平台企業來説,除了“5個嚴防”和“5個確保”,還應再自設一條紅線:嚴防平台傳播錯誤導向、違背公序良俗,確保信息內容傳播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並行不悖。
眼下,整改期限將至,平台企業應抓緊自查。看平台內容傳播效果,究竟是迎合低俗,還是激發人民為美好生活而努力的鬥志。總之,再不能讓包括視頻、網文在內的內容平台種下“歪脖樹”,危害年輕人。(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佘 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