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付文超
“收到的實物與圖片嚴重不一致,平台哪來的自信給出這樣的描述?”,這是最近賈女士在一家二手奢侈品電商平台上遇到的糟心事。
賈女士介紹説,今年2月,她在平台上購買了一雙LV的女鞋,商品描述為9成新,可收到實物卻讓她大失所望,鞋面清晰可見有摺痕,與圖片描述嚴重不一致,當時就感覺受到了欺騙。隨即,她向平台方提出了退貨退款的要求,維護了作為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其實這樣的例子,不在少數。據北京陽光消費大數據研究院數據顯示,2020年全年,二手平台消費輿情信息856873條。其中,負面輿情信息528081條,佔比61.63%。
如今,二手消費在年輕人中不斷升温,特別是95後都市Z世代已經成為了二手交易的主力軍。數據顯示,二手電商目前在中國已經是一個萬億級市場,但仍存在着諸多漏洞亟待解決。其中包括平台以次充好、虛報高價、欺詐買家、惡意調換商品、消費維權難、交易支付安全問題、平台售後服務差等問題。
業內人士分析,二手電商平台上的這些漏洞,正在成為整個電商行業“木桶”上的短板,為市場公平、消費者合法權益撕開缺口,影響消費者用户體驗。
那麼,二手電商平台該如何提升用户體驗,補齊短板呢?記者採訪到了中央財經大學數字經濟融合創新發展中心主任陳端,她告訴記者,無論對於哪種二手電商平台,對其實施雙層監管,夯實平台監管責任都是有必要的。
中央財經大學數字經濟融合創新發展中心主任陳端
具體而言,陳端認為,一些私人之間通過C2C模式交易的小額標的,因為不是專業經營主體來進行買賣,註冊成本低、違約成本低,維權取證難,需要平台夯實底線管理基礎,在實名註冊和資質審核方面把好入門關,在交易支付環節通過平台來設置一個買家支付、核驗貨品到賣家實際收款的時間窗口,對實名認證後的平台賣家採用信用積分制度,加大違規懲力度,倒逼主體行為合規守信。
而對於消費者來説,陳端則建議,首先消費者要有心理預期,既然是進行二手商品的買賣,對所購二手商品的性價比一定要有心理平衡點。其次最好是選擇頭部的二手電商平台,因為頭部平台相對“小微特”平台來説,平台機制會更加完善。最後,消費者要有更強的法律意識,善用規則對自身進行保護。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