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吳懟懟,創業邦經授權轉載,封面圖來自攝圖網。
馬上就要跟2020年説再見了,這時候,各大App就會發布各種年度報告、年度賬單、年度總結等等。內容一般包括該用户的App訪問頻率、動作類型、行為深度、停留時間、消費數額等,既有客觀信息、行為特徵,也有心理偏好等主觀分析。
數字時代,消費類報告折射的是每個人的物質世界,而音樂類報告往往反映了一個人一年的精神世界。
這也就是為什麼,刷屏的,除了支付寶、微信支付年度賬單以外,總是年度音樂報告了。到年底,大家對於過去總會需要一種情緒的整理和收藏,然後斷舍離。
但本質上,出爐一份年度總結,呈現形式和出圈與否應該是次要的,更主要的是這個App究竟為你做了些什麼?消費類的,給你帶來了哪些便利,省了多少錢;音樂類的,是否關注音樂本身,是否豐富了你的曲庫,是否憑實力為你打開了更大的音樂世界。
01
年度音樂總結也有鄙視鏈?
不久前,Spotify發佈了用户個人年度聆聽習慣的報告——提供了歌曲,專輯,流派以及其他一系列的統計數據。而且,與每年的情況一樣,這些個性化的結果在社交媒體不斷擴散,擴散的同時引來了鄙視和嘲諷。
比如Apple Music的用户,就會在其他人分享報告時表達不屑。
流傳最廣的應該是這一張圖。
是啊,沒有人在乎你的年度音樂報告,但也沒有人想知道你對別人的音樂報告有沒有興趣。所以,對於分享年度音樂報告這件事,我的第一個觀點就是,大膽分享,你有你的聽歌自由。就像用Spotify上一首名為「Nobody cares about your Instagram」的歌嘲諷回去。
Spotify之後,國內的各大音樂App也都發布了各自的年度總結。蝦米音樂其實也發了,但自身前途未卜,年度總結的傳播量級微乎其微。咪咕音樂的年度報告還是沒有激起多少水花。酷狗音樂的不知道是還在路上,還是難產了。
刷屏的幾乎都是網易雲音樂年度總結和QQ音樂年度聽歌報告,所謂的「鄙視鏈」也就只剩下社交分享上的這兩家Battle。
02
見仁見智見實力
QQ音樂和網易雲音樂的年度報告的相同點在於,都記錄了這一年,不同節點上用户自己的心情。
QQ音樂的用户對於年度報告的反應,還是比較乾脆利落的,有用一句話總結的,比如:
也有對生活充滿期待的:
網易雲音樂的情懷路線依舊奏效,朋友圈裏分享的人挺多,字裏行間還是顯示出「網抑雲」的氣質。
設計風格上,我認為各有特色。這也是最「見仁見智」的事情,有人覺得網易雲的設計有了個人形象後更活潑,但也有人質疑這個形象跟音樂沒什麼關係,和用户使用時間或者音樂品味都沒有聯繫。有人認為QQ音樂的設計不如網易雲音樂,也有人認為QQ音樂反而言簡意賅,顏色明亮、輕快,活力滿滿,每一頁內容都很到位,不多不少。
我去看了下知乎和微博上的反饋,發現不少年輕人很喜歡QQ音樂今年的行星設計,甚至懷疑是00後美工設計師的作品。
對我來説,設計不是最重要的,音樂實力才是最重要的。我在網易雲音樂兩年的年度歌手都是Sophie Zelmani,她確實是我最喜歡的歌手之一,我也經常單曲循環她的歌,以至於數據識別下,我兩年聽歌總結都一樣。
但事實上,我現在用QQ音樂的時間明顯多過於網易雲音樂,這就形成了一個更良性的循環,曲庫越豐富,使用時長越多,數據建構出的人物畫像和報告結果也就越精準。
我在QQ音樂的年度歌手,去年是新褲子,今年是五條人。
這恰恰是因為QQ音樂在曲庫版權上的優勢,並且出乎意料的是QQ音樂甚至直接放出了綜藝聽歌數據,《樂隊的夏天》《中國新説唱》《我是唱作人》等大熱的綜藝節目都在年度聽歌報告中有所體現。
所以,年度聽歌報告這件事情的邏輯應該循着「好好聽歌」這條線的,先得有豐富的曲庫,讓不同聽歌愛好的人有更多的聽歌選擇,繼而延長了收聽時間,擴充了歌曲風格,如此,才能得到更精準的「聽歌畫像」和年度報告。
以前年度音樂報告比拼的或許是h5設計的創新,是情緒價值,而越往後走,年度音樂報告所體現的,越是平台實力了。
03
底牌始終是音樂內容
美國傳播學者詹姆斯·凱瑞在《作為文化的傳播》一書中提出傳播的「儀式觀」,認為傳播是將人們以團體或共同體的形式聚集在一起的神聖典禮,大家由此共享經驗、意義甚至是信仰。
按照這個説法,大家在傳播個人年度音樂報告時,也像是完成了一場儀式。發起個人年度報告傳播儀式,是一場品牌與用户的溝通,最終還要導向用户對App 的長期關注和慣性使用。
儀式感的基石是什麼?或者説,音樂流媒體的底牌是什麼?
全媒派在《年度聽歌報告刷屏,音樂類App是如何吸引你去打發時間的?》一文中的總結很到位,回過頭來再看一遍音樂流媒體平台的各種打法,實際上不論是提升音樂內容質量,還是延伸內容形態的邊界,再或者對獨立音樂人進行扶持以吸引需求更多遠的受眾,種種舉措都圍繞着“內容”進行。天花板再高,音樂流媒體平台的底牌,始終是音樂內容。
2020就要過去,希望大家2020年能遇見更多好歌。
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創業邦發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