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數字經濟論壇:建言數字經濟新秩序
近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辦,中國科協學會服務中心和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承辦,中國通信學會、中國科學學與科技政策研究會、中國計算機學會、中國電子學會、北京百度網訊科技有限公司、京東集團、人民網·人民數據(國家大數據災備中心)聯合支持的世界數字經濟論壇在北京召開。
中國科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中國科學院院士懷進鵬,聯合國科技促進發展委員會主席彼得·梅傑,國際電信聯盟副秘書長馬爾科姆·約翰遜分別致辭。論壇共分為開幕式、主旨報告、圓桌討論三個部分,分別由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主席、俄羅斯宇航科學院外籍院士龔克,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黨委書記、中國科學學與科技政策研究會理事長穆榮平主持,50餘位世界數字科技與經濟領域著名專家學者參與論壇,以全球視角從產業應用、理論創新、政策研究等多維度為世界數字經濟發展建言獻策。
本文將論壇與會專家觀點進行總結梳理,希望能喚起學界與業界為數字經濟發展提供更多討論與思考。
鄔賀銓作主旨報告
主旨報告環節,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鄔賀銓以“數字機遇與創新生態”為題,闡述了信息化時代下數字技術的發展脈絡和未來走向。5G技術寬帶化、低時延、大連接的顯著優勢,將新一代信息技術完全融合,打通了數據從採集處理、傳輸分析的全過程,盤活數據,發揮數據作為生產要素的作用,使得物聯網過去感知到決策根本不同步的問題得到解決。鄔賀銓指出,當前數字產業化的轉型已經初見端倪,未來的數字經濟發展要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新新需求。要暢通國內大循環,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全面促進消費,拓展投資空間。堅定不移建設製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
孔翰寧作主旨報告
德國工業4.0總設計師、德國國家科學與工程院董事會主席、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孔翰寧,以“數字化轉型是成功的因素”——從新冠肺炎疫情危機中得出的第一個結論為題作主旨報告,他從新冠肺炎疫情危機出發,闡釋數字化轉型的重要性,從危機下的企業創新、充分數據資源及基礎設施支持、建立循環經濟模式實現可持續發展三個方面説明企業數字化轉型中存在的問題和解決辦法。孔翰寧院士表示,當下,方方面面都在經歷轉型,在數字經濟領域,需要不斷考慮其對經濟所產生的影響,建立循環經濟,通過經濟增長和對於資源的消耗來實現脱鈎。而在過程中所面臨的巨大挑戰和轉型,要有平衡和明智的方法來加以應對,堅固社會環境和經濟的效益。此外,他高度關注數據主權的問題,強調在數據確權方面,要建立有效的合作伙伴,讓所有的利益攸關方都參與進來,要確保通過國際合作和共同努力應對這些挑戰,持續地分享最佳實踐和各自經驗,同時尊重各個國家在發展階段的差異,求同存異,才能夠持續地實現國際合作。
王一鳴作主旨報告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鳴則從“以數字化轉型推進新舊動能轉換”的視角,介紹了“十四五”時期數字化轉型的戰略重點。他分析指出,數字經濟正在成為經濟發展新引擎,這一輪科技革命核心是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中國數字經濟迅速崛起,製造業數字化智能化進程加快,服務業數字化延續擴張勢頭,金融業數字化水平全面提升;“十四五”時期,經濟增速還會放緩,要素成本還會提高,在這種背景下,數字化轉型將激活創新生態,為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做出更大的貢獻,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揚·丹斯高線上作主旨報告
丹麥哥本哈根商學院數字化系教授揚·丹斯高以“數字化——範式轉變”為主題作主旨報告。報告闡釋瞭如何把數字經濟技術應用到商務環境下創造新的價值。揚·丹斯高教授表示,數字化不同於信息化,數字化不僅僅涉及到更高的效率和更高的自動化,而且也會進一步改變業務流程。各個企業、各個組織都必須要在信息化基礎上進一步加速數字化轉型,這樣才能夠在轉型之中生存下來找到新的發展和增長機遇。報告中,揚·丹斯高教授還分享了數字經濟發展的三個大趨勢:一是零售轉向市場轉向平台;二是從銷售產品轉向銷售服務;三是從所有權轉向使用權,從產品轉向服務。他表示,我們應該用數字技術創建新的模式,同時還應該看看非數字化的技術,然後把它轉化成為數字化的技術,通過這種方式實現數字轉型。
劉多作主旨報告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劉多的報告引起台下廣泛共鳴。她從“全球數字科技發展新方向”“全球產業數字化轉型新趨勢”“全球數字經濟發展新圖景”三個方面發表了對全球數字科技發展和產業變革的看法。在數字化轉型方面,劉多表示,工業互聯網是集數字技術之大成,成為數字化轉型的基本方法論和相關路徑,通過數據進行驅動,包括和工業機理、智能科技融合,最後形成數字空間和物理空間智能化決策閉環,只有這樣才能對決策優化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對於未來數字經濟的發展,劉多的看法是,一方面要強化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包括互聯互通及建設投入;另外是融合創新,促進實體經濟數字化轉型。同時,制定衡量數字經濟統一標準。她説,數字經濟的發展需要科技創新,需要產業數字化轉型,更需要全球共同協作,共同地把相關的隱私、倫理、法規、制度進行健全,共同制定全球治理規則,從而促進全球數字經濟的發展。
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主席、俄羅斯宇航科學院外籍院士龔克向與會者介紹約翰·肖特
荷蘭烏得勒支大學全球歷史轉型與挑戰中心教授,萊昂納多·達·芬奇獎章獲得者約翰·肖特對“引領數字化轉型邁向第二次深度可持續轉型”這一話題進行了詳盡的闡述和説明。約翰·肖特教授表示,可持續發展目標已經得到世界各國的批准,從轉型的角度來看可以分為三類:即經濟社會過程中所需要轉型的基本內容,如能源、交通、醫療衞生;可持續發展目標,如生態系統、減少貧困,氣候變化、減少不平等性、生物多樣性;治理類,如框架治理或轉型。同時他還指出,在數字轉型過程中,數字經濟發展代表的不是單一的結構變化或者説單獨企業的選擇,不管是選擇新的體系還是選擇舊的主導體系,它都要實現深層轉型。以同樣的方式、方向,幾個體系同時來進行轉型,在可持續發展過程中,不管是能源,不管是交通還是各個領域,都要同時轉型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何曉冬作主旨報告
最後一個主旨報告由京東集團副總裁、IEEE/CAAI Fellow何曉冬提出“智能交互時代服務業數字化的實踐與思考”。何曉冬提出,隨着數字經濟的發展,數字本身也成為數字經濟重要的生產要素。2019年在產業數字化方面增加值28.8萬億,GDP佔比29%,同比增長16.8%。在產業數字化方面進一步細分,在農業、工業、服務業三方面服務業佔比最高增長最快,可見服務業方面數字化有大量的機會和增長空間。關於智能人機交互,何曉冬副總裁表示,基於新技術發展可能打造一系列的全新的人機協同工具系統,從而支持全渠道、全流程、全場景客户服務智能化,期望以智能人機交互技術賦能全新的服務體驗,與產業生態攜手共創下一個服務業數字化的新十年。
圓桌討論
在隨後的圓桌討論環節,專家學者和企業家圍繞數字經濟發展的機遇和挑戰、企業數字化轉型路徑、數字安全等議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鬍志堅指出:數字經濟是一種科學技術革命和工業革命的現象,新的數字化經濟要跟能量、轉型、可持續發展密切結合。以進化論視角看待科學技術發展、工業發展和社會進步,數字化就是從某種意義上用一種新的形式讓社會自組織,即信息化在機械化、電氣化自主的基礎上再形成新的能效更高的社會網絡。在此背景下,政府要在治理工作中共同成長、共生進化,使社會組織、政府組織及治理理念跟數字化理念共同發展,才能讓自組織順暢運行。
中國通信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延川從生產力與生產關係角度分析了數字技術的影響。他認為:生產力躍升是數字技術非常重要的影響,數字技術對工業系統生產力的影響有四個方面:第一,生產製造的變化,即製造智能化,而這種變化趨勢,極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精準控制。第二,影響了供應鏈,通過數字技術實現網絡化協同,使整個生產製造更加高效精準。第三,規模化定製,按需定製化的生產模式更切合於消費者的需求。第四,服務化延伸,製造服務化從製造產品向提供服務延伸。數字技術對生產關係的改變主要表現在網絡化、智能化發展通過影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進而影響了業態,產生了很多新模式、新業態,從傳統線性經濟到網絡經濟、平台經濟都是重要體現。
英特爾中國研究院院長宋繼強認為,數字經濟發展面對的挑戰首先來自於數字化之後數據量的指數式增長,其次是數據處理的異構甚至超異構問題。因此在未來既要解決不同數據的處理,同時需要有智能邊緣把AI和5G很好結合,形成雲邊端一體化,這是非常重要的機會也是應對挑戰的方法。就當前數字經濟和數字化轉型的問題,宋院長認為需要做好兩個方面的引導,一方面對於重要的國家支柱型產業,需要各行業協同,如智能製造、智能交通等要經過頂層設計,以前瞻的思維來規劃未來十年、二十年需要的基礎設施。另外一方面,如消費、健康、醫療等領域則要鼓勵社會通過市場化方式創新,只有真正的市場化符合經濟效益才會激勵企業用多樣化的方法解決問題,才會發現更好的辦法,進而才能促進支柱型產業的應用。
就數字經濟發展面臨的挑戰,德國SAP中國副總裁和首席數字官彭俊松表達了對於當前軟件問題被低估的擔心。他表示,數字經濟核心是數字,數字運行離不開軟件,但當前軟件的難度在某種程度上被低估了。伴隨數字經濟發展,算力也在指數級提高,量子計算也將於未來出現。但當前軟件開發的效率並沒有指數級的推動技術在支撐,所以未來會越來越面臨着軟件供給側的嚴重不足。應對未來工業互聯網的發展需求,工業軟件從供給側來講是遠遠不能滿足企業需求的。從全球技術發展來看,雖然軟件平台化、軟件開發構建化、雲服務等手段在短期內使矛盾有所緩和,但若不加以重視,從長期來看,軟件仍將成為未來制約數字經濟發展的瓶頸。從人工智能發展角度,彭俊松建議應該遵循技術發展規律,正視當前技術中存在的侷限性,用強人工智能來宣傳和規劃,用弱人工智能來實施和落地。
在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院長張威看來,彌合數字經濟對彌合發展鴻溝具有重要意義。她表示,數據作為要素與傳統要素有諸多不同。由於數據產生於不同的主體,數據獲得的權利、獲得方式及其虛擬、隱秘、移動且容易形成高度集聚性的特點決定了在數字領域的貿易監管至關重要。張威説,從數字貿易的角度而言,“十四五”規劃中統籌發展和安全對其非常重要,首先是要彌合數字鴻溝、開放合作,從安全發展的角度必須明確規則,合理監管;第二,在數字的貿易中,公平非常關鍵;第三,作為新生事物,在安全前提下要考慮到包容審慎,既能保證數字經濟發展又能保證數字經濟發展更健康。
浙江大學教授王春暉也就數字鴻溝和數字安全的問題發表了看法。他認為:在全球數字經濟時代,特別是中國,數字化轉型的當務之急是能夠促進實體經濟,尤其是製造業高質量轉型,提高製造業的科技附加值,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最為關鍵。第二,現在的數字鴻溝已經進入2.0階段。2.0數字鴻溝是指“人有沒有使用數字去提高生活質量的能力,有沒有用數字技術創造財富的能力”。當前一些傳統企業沒有能力進行智能化改造,沒有辦法用數字技術創造財富,零散性的數字化轉型非常困難。第三,數字經濟嚴重氾濫,對個人隱私的侵害問題亟待解決。王春暉指出,今年《數據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相繼出台,兩者都確定了四個原則,即合法、正當、必要、安全。他建議,中國數字經濟的規制要建立四大規則:數據權屬規則、數據交易規則、數據跨境流動規則、數據安全規則。(梅亞川 嶽禺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