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源創業邦專欄IPO捕手,創業邦經授權轉載。
2021年的生鮮市場忽然就躁動起來了。
四月,隨着叮咚買菜完成7億美元的D輪融資,就被市場猜測是在為上市準備;此前“不賣隔夜肉”的錢大媽被《彭博》報道最快在2021年內赴港上市。
這不,每日優鮮也按奈不住了。
據IPO早知道消息,每日優鮮已於數天前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秘密遞交招股説明書,最快6月中下旬正式公開交表,由高盛等投行為其安排IPO事宜,募資規模預計為5至10億美元。
目前,老牌生鮮品牌盒馬生鮮、每日優鮮、錢大媽、叮咚買菜、肉聯邦已在生鮮市場摸爬滾打多年,而依靠平台起家的京東生鮮、拼多多、美團買菜、淘寶生鮮也不斷深入生鮮市場,甚至跟生鮮市場八竿子打不着的滴滴,也於去年宣佈做社區團購。
今年以來,生鮮市場不少玩家接連爆出的上市計劃更是暴露出了市場加劇競爭的局勢。
那麼,線上生鮮的制勝點在哪?到底是拼物流、供應鏈,還是拼平台、數字化?每日優鮮會往哪走,出路又在哪裏?
從自營轉向平台,每日優鮮踏出轉型第一步
每日優鮮成立於2014年11月,兩個創始人都是聯想的老員工。從12月投入運營,到2018年,每日優鮮已完成水果、蔬菜、乳品、零食等全品類的生鮮佈局。
誰都知道,要想把線下的菜場搬到線上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物流和供應鏈,這也是所有入局者在過去的五年重金投資的方向。每日優鮮在這一塊也做到了行業領先。
為了解決低效運輸的問題,每日優鮮開始搭建自己的冷鏈物流體系,通過產地/供應商——城市中心倉——前置倉——消費者的運輸系統,可以最快1個小時送貨上門。
其中,前置倉的建設是每日優鮮的首創。把門店作為倉儲配送中心,由中央倉儲中心統一對門店配送,通過門店的覆蓋率,達到區域內30分鐘的送貨上門服務。
因為突出的物流供應鏈支持,每日優鮮也迎來了它的高光時刻。2018年上半年,每日優鮮在生鮮電商行業的用户規模佔比已突破50%,連續4個季度領跑行業。2019年10月21日,《2019胡潤全球獨角獸榜》排名第84位。
突出的成績也吸引了巨頭的目光。目前據創業邦信息,每日優鮮已完成9輪融資,騰訊投資、聯想創投、高盛中國、遠翼投資等都為其背後投資者,投資金額累計超過110億元,估值超30億美元。
在4月12日,每日優鮮被爆出已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遞交招股説明書,實施上市計劃。
然而,似乎一切都進行的順風順水的每日優鮮卻忽然調轉方向。
3月26日,每日優鮮宣佈不再只限於做自營生鮮電商,而是要打造成社區零售數字化平台,為社區零售板塊的商超、菜場和小店數字化賦能。同時從“最後一公里”的工作重點轉到“第一公里”上來。
生鮮電商不做物流供應鏈,爭速度,轉而去做平台,想轉型做2B?
每日優鮮的生存困境和生鮮的圈地運動
每日優鮮的此次轉變並非沒有來由。
每日優鮮合夥人兼CFO王珺説,若每日優鮮繼續重點做前置倉到家業務,至多也只能佔到生鮮和快消市場規模的6%-7%,而做平台則有機會搶佔25%乃至40%的市場份額。
早期,競爭物流供應鏈是生鮮市場建設的重點,通過打速度的賣點,吸引客流,也是商家常用的策略。而如今通過運送時間獲取用户的方式已經到達瓶頸。而當初為了達到物流速度的要求,斥重金建設的物流體系後遺症也漸漸顯現。
首先是前置倉的問題。前置倉是提高物流速度的關鍵點,是實現生鮮運送時效的一種重要方式。但是,前置倉的問題也很明顯,那就是租金和庫存量的問題。要實現覆蓋社區和高效的運輸,就需要建設更多的前置倉。
按照每日優鮮2020年年中建設的1700多家前置倉計算,據公開報道,2019年在北京建一個倉要5萬元,這大概是在五、六環路的倉庫,這一項綜合起來就達到了8500萬;此外倉庫還要24小時温控系統,水電煤,倉庫翻新,每個倉庫大概配三四個員工3萬的月工資,每年至少花上億的成本。
同時,因為店面的面積問題,也導致了貨物的品類和數量難以滿足需求,而且前置倉多在一線城市佈局,作為下沉市場,接受程度有限。
其次是運送時間問題。為了縮短運輸時間,每日優鮮、叮咚買菜都耗費巨資建立自己的物流供應鏈體系,通過場地直採的方式,省去中間二三級批發市場,成本更低,產品也更新鮮。但是這種自建的供應鏈與傳統的物流比有餘,與周圍小超、菜場相比卻又不足。哪怕是自建的冷鏈運輸,本質上仍是依託於本地化的供應鏈和批發市場,從新發地經過各省分站再到客户手裏,基本上也要等上一兩天,難以滿足生鮮的即時性需求。
依靠物流打法的生鮮電商,為了擴大客源,不斷地發展線下店面,企圖通過圈地達到客源覆蓋,擴大市場份額。
據報道,2019年7月,叮咚買菜全國已擁有345個前置倉,然而到了2020年底,叮咚買菜服務範圍已經覆蓋到北京、上海、杭州、武漢等全國29個主要城市,網點數量達到1000個;每日優鮮則更多,2020年年中已擁有1700多家前置倉,分佈在全國16個城市。
但圈地一時爽。生鮮的高成本、高損耗特點,以及行業的低利潤、盈利模式問題決定了擴張的有多快,死的就有多慘。
2017年背靠永輝雲創的超級物種在福州開了第一家店,之後迅速開到全國,從擴張速度來看,與盒馬生鮮已處同一賽道。但隨之而來的卻是虧損的消息不斷,在2019年傳出上海五角場萬達閉店後,全國的店鋪相繼關門,最後只剩下福州一家店。
圈地帶來的收益與生鮮損耗和門店的運營成本根本不是一個量級,這也是這個行業無法通過燒錢圈地贏得市場的原因所在——無法實現盈利,模式不可持續。
那麼生鮮市場如何拯救自己,走出陷身多年圈地泥潭。
社區零售數字化平台會是生鮮賽道的出路嗎?
可以説,過去的五年,商家的競爭在於搭建供應鏈,在於做物流。物流供應鏈之爭確實提高了行業內的物流水平。
首創前置倉的每日優鮮,實現了“自營精選生鮮最快30分鐘送達服務”,同為競爭對手的叮咚買菜,更是打出了29分鐘到家的賣點。盒馬生鮮則“倉店一體”,開創一條新的路子。
而建設產地直採的模式也助力行業模式創新。以叮咚買菜為例,在雲南、貴州、山東等生鮮原產地投資建設多個合作基地,直供產地達到350個,產地直供供應商超600家,通過減少了運輸的成本,提高了產品的競爭力。
通過物流競爭,下場一批;通過供應鏈燒錢,再下一批,2019年的生鮮市場的洗牌,就是這麼完成的。但是,競爭對手少了,各大生鮮電商的份額卻並沒有發生質的改變。
每日優鮮創始人兼CEO徐正表示,包含菜場、小店、商超的社區零售有12萬億元的市場規模,但行業前100名的市場份額總和低於10%,存在碎片化問題。
2020年的疫情黑天鵝,讓全球經濟遭受重創,除了電商。也是這一年,與生鮮八竿子打不着的滴滴,説它要做社區團購了。
與專做生鮮的電商不用,做平台起家的巨頭們似乎有更多的耐心。
京東零售CEO徐雷表示,希望建立可持續的商業模式,而不是靠短期補貼的流量生意。京東成立線下的京東生鮮、7Fresh超市,藉助優勢的京東物流,連接線上線下,實現閉環。
拼多多創始人黃崢説,“買菜是個苦業務,必然也是個長期業務。”拼多多利用社區的優勢,通過拼單砍價的玩法,為自己的生鮮市場充流量,造聲勢。
此外,阿里則做農業的數字化,連接上游種植到物流、銷售多個環節。
中國市場信息調查業協會發布的《2020線上生鮮行業報告》顯示,京東生鮮以25.8%的佔比穩居第一,拼多多、每日優鮮、美團買菜、淘寶生鮮位列第二至第五名。
放棄單一的2C市場,是面對碎片化的生鮮市場做出的策略。當前,物流供應鏈之爭已經過去,未來在技術和運營無法取得突破性進展的物流行業,成本的控制必須通過其它的方面來彌補,通過其它的營收點來實現成本的控制。
每日優鮮選擇搭建平台,給商家、菜場、小店賦能,通過2B來實現營收點的轉變,可能會引導下一場生鮮電商的對局領域,也許會給生鮮電商帶來轉機。
現在的生鮮電商比的是誰虧的少,靠投資活下來。到了生鮮電商不必依賴巨鱷融資,而是通過盈利打開生鮮市場的融資死循環的時候,才會迎來真正的王者。
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創業邦發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