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評的大眾點評,正在失去年輕人

控評的大眾點評,正在失去年輕人

長跑十年,知乎交上了一份看似不錯的成績單。

控評的大眾點評,正在失去年輕人

刷單控評的大眾點評,糊弄不了年輕人了。/《武林外傳》

在沒有利益驅使的情況下,大眾點評用户們已經對於撰寫點評不再有熱情。畢竟,若批評不自由,則讚美無意義。

“週末去的網紅店又踩雷了,這是探店還是玩掃雷?”

每個城市,大概都有那麼幾家讓當地年輕人深惡痛絕的熱門餐廳。這些店鋪往往品質未見多好,門口排號人數卻不少,怒而差評後仍舊源源不斷的客流量彷彿在提醒你,它存在的意義就是被拔草。

控評的大眾點評,正在失去年輕人

快用大眾點評,隨時隨地發現踩雷店。/大眾點評宣傳片

近日,財經媒體“深燃”的一篇報道,讓知名點評平台“大眾點評”上備受詬病的刷單現象,再次被放到聚光燈下審視。

據悉,從專業公司聯絡商家、組織大V,到派單體驗、發佈評價,整個流程走下來,有着一條完整的灰色產業鏈。而另一方面,普通商家也常常陷入“惡意差評”的要挾,一條來自大V的差評,往往會導致店鋪的評分驟減。

當虛假好評和惡意差評越來越多,真實評價反而越來越少,這個曾經備受信賴的第三方消費點評平台,似乎正在失去自己的立足之本。

但事實上,對互聯網稍有記憶的網友都不難發現,近年來一直飽受爭議的大眾點評,其實早就變味了。

控評的大眾點評,正在失去年輕人

在網紅店的點評頁

找差評比找對象還難

第10086次踩坑後,身在美食荒漠的小周終於開悟了——或許世上本來不存在必吃榜,刷好評的人多了,也就出現了必吃榜。

本以為新《廣告法》實施後,活在廣告裏的各式彩虹屁都會絕跡,沒想到,用户點評區倒成了最大的法外之地。

網友“一隻猛獁卷”就對這種虛假繁榮的現象表示十分困惑——打開點評軟件,甭管什麼店,一水兒的五星好評不説,評語還誇張得嚇人,動輒“當地最好吃的XX”“XX人絕對不能錯過”“回國後吃過最正宗的XX”……

如此氾濫的好評,不知道食客是味蕾有問題呢,還是剛剛逃難回來?

控評的大眾點評,正在失去年輕人

無腦好評的背後,寬容的舌頭和乾癟的錢包,兩者必居其一。/《武林外傳》

去年夏天,被羣嘲的患癌up主“虎子的後半生”,無意中掀開了點評軟件中部分“職業大v”生態的冰山一角。

有網友扒出了虎子的大眾點評賬號,發現虎子點評過很多家餐飲店鋪,其中不乏海鮮、火鍋等大眾認知中的消費較高的場所,由此引發了“有錢吃飯,沒錢治病”的質疑。

一句“阿龍海鮮環境優雅”,更是成為了繞不開的網絡流行梗。人們想不通,一個生命已經進入倒計時的人,即使胃口依舊很好,又究竟是為什麼會如此積極地撰寫點評?

這就跟大眾點評的運營規則分不開了。

用户被鼓勵頻繁發佈點評,以此來提高賬號的活躍度以及中獎率(也就是大眾點評上的“霸王餐”),從而獲得免費或性價比很高的品嚐美食的機會。

控評的大眾點評,正在失去年輕人

知乎提問裏,有人已經發現了這個華點。

當然,無論是平台,還是提供霸王餐機會的商家們,都沒有規定説體驗了“霸王餐”就只能打好評。

然而,絕大多數體驗者都會選擇這樣做。他們並非是存心欺騙,甚至還可能發自內心地覺得挺好,但前提是沒花錢。

在沒有產生實際花費的情況下,只要體驗不是特別糟糕,留下一份圖文並茂的好評,幾乎是人之常情。畢竟,白吃又白喝,還要啥自行車?老話常説的“吃人嘴短,拿人手軟”就是這個意思。

更何況,撰寫點評本來就是這些職業大v的日常任務之一。

作為一個橙v(大眾點評上的vip用户),每個月要完成不少於四條的點評,一旦完不成,下個月立馬降級。降級後,不但vip標識會從橙色褪成灰色,相應的福利待遇也會受到影響。

控評的大眾點評,正在失去年輕人

某種程度上説,大v們也是平台的打工人。/Pixabay

看到這,職場老油條們大概已經嗅到了一絲KPI的氣息。然而,對於這種陷阱,橙v用户並非沒有察覺。

在大眾點評的社區論壇裏,一位發佈過46條點評的杭州用户不無抱怨地表示,感覺自己變成了給點評打工的,“每天累死累活做任務,賺那幾個破積分”。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vip們辛苦做任務累積而來的積分,除了用來換購和抽獎,在消費時還可以抵現,500積分可抵5塊錢。

然而,對於橙v們來説,寫寫點評就能吃喝不愁的好日子,似乎一去不復返了。上個月,人們紛紛收到來自平台官方的通知,從2021年1月1日起,不再有vip特權存在。

控評的大眾點評,正在失去年輕人

在相關帖子下,許多vip用户都表達了不捨的情緒。/大眾點評社區論壇

你可能會想,此舉雖然傷害了vip用户的利益,但要是能就此鼓勵更多的普通用户活躍起來,從長遠來看,也不失為一件好事。

但問題就在於,在大眾點評,普通用户已經越來越不願意發表評價了。

控評的大眾點評,正在失去年輕人

“買花送軍體拳,今天你捱揍了嗎?”

在不少老用户心裏,誕生於2003年的大眾點評,在賣身美團成為“新美大”一員之前,一直是一款“小而美”的裝機必備軟件。

而從近年來的熱點事件看,大眾點評已經不滿足於在商業消費領域乘風破浪,它有着向社會甚至法制版面進軍的野心。

去年,在微博上鬧得沸沸揚揚的“交大學生給花店打差評被打”事件,想必不少人還有印象。

事情的起因,是上海交通大學的一名學生,在學校附近某花店訂購鮮花時遇到了貨不對板、配送延遲等問題,提出異議後又遭遇了店家在言語和肢體上的粗暴對待。

被媒體曝光後,人們驚訝地發現,這家店鋪的問題其實由來已久,早在2017年就有發生過類似糾紛。

控評的大眾點評,正在失去年輕人

2020年9月,花店老闆毆打交大學生事件引起極大關注。/微博@瀟湘晨報

而更加令人匪夷所思的則是這家花店的大眾點評頁面,即使差評居多,卻依舊能維持4.5星以上的高分(滿分為5星)。在這金玉其外的包裝下,平台方所扮演的角色耐人尋味。

據第一財經報道,平台面向商家的收費項目可謂琳琅滿目。別的不説,僅僅為了能在大眾點評搜索頁面露出店鋪Logo與推薦菜的照片,商家一年就要付出3600元的排版費。

如果説,上面這則新聞主要還是商户的素質問題,是極端個別案例的話,那麼,平台方頻頻下場幫助商家隱藏差評的操作,就顯得尤為可疑了。

控評的大眾點評,正在失去年輕人

一名小紅書網友“豆豆龍”曾公開分享自己的糟心經歷。為了操辦婚禮,她選擇了一家在大眾點評上好評數眾多的店鋪購買了兩萬多元的喜糖,結果這家店從發貨到配送頻頻掉鏈子不説,服務態度還很糟糕。

在拒絕了商家的“有償刪評論”提議後,這位網友卻發現,自己的點評意外消失了。

此時,一位自稱是美團點評平台工作人員的陌生人找上門來,之後發生的一系列對話,都足以收錄進迷惑行為大賞——

這位“工作人員”,自稱要“商家服務的不滿意之處”,在瞭解之後卻表示用户的個人體驗不足為信;

控評的大眾點評,正在失去年輕人

一句話概括: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小紅書

最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在被用户問到“後台能否看到我被消失的差評”時,這位“工作人員”回答道,“能看到,但系統不通過你的差評”。

而更多網友的反饋來看,大眾點評下場刪評並非個例,但給出的理由卻形態各異。

去年7月,日本博主inoryusei發佈微博稱自己第一次使用大眾點評,就遭遇了刪評。

這位博主與朋友慕名去體驗了北京朝陽區一家“口碑被吹爆”的烤肉店,卻發現口味不過如此。於是,他發佈點評表達了失望之情。

儘管從點評內容來看,博主對於這家網紅店的態度並非全盤否定,甚至還建議沒吃過的人可以嘗試,但在所有人都熱烈鼓掌的情況下,鼓掌得不夠大聲的就成了某些人眼中釘。

而平台給出的刪評理由,也在“博主本人就是日本人”的事實襯托下,顯得愈發蹩腳。

控評的大眾點評,正在失去年輕人

在大眾點評打差評,要做好被刪評的準備。/微博

或許可以這樣説 ,在沒有利益驅使的情況下,大眾點評用户們已經對於撰寫點評不再有熱情。

畢竟,若批評不自由,則讚美無意義。

控評的大眾點評,正在失去年輕人

變味的大眾點評,正在失去年輕人

大眾點評上一次引發全民討論,還是因為美團的一次蓄謀已久的改名。

從2019年初,江湖上就有傳言稱大眾點評即將被美團更名並整合進一個app,就像摩拜單車被收購後那樣。

控評的大眾點評,正在失去年輕人

被美團收購後的摩拜單車,已經看不出摩拜存在過的痕跡。/圖蟲創意

2020年9月,靴子落地。“美團點評”在港交所發佈公告稱,決定將公司名稱簡化為“美團”。距離成立“美團點評”還不到五年,大眾點評就失去了自己的姓名。

儘管美團強調“名稱的簡化不會對業務方向、組織架構、公司運營等產生任何影響”,還是攔不住悠悠之口。美團在收購後的每一個舉動,都成了對大眾點評始亂終棄的證據。更有人説,大眾點評從被美團吞併那天就死了,只是直到今天才埋。

儘管存在感逐年變低,但大眾點評的實力仍然不可小覷。

根據美團發佈的2020年Q3財報,人們不難看出,儘管“餐飲外賣”是美團收入的主要來源,但要説到利潤,還得是“到店酒旅業務”,而這,正是大眾點評的業務範圍。

控評的大眾點評,正在失去年輕人

美團名聲在外的外賣業務,利潤還不到4%,僅為到店業務的零頭。/美團《2020Q3業績報告》

然而,利潤上的豐收,並不意味着大眾點評從此可以高枕無憂。

事實上,這家老牌的本地生活平台,正面臨着核心用户的流失。

這兩年,不僅老對手“口碑”緊追不捨,新秀“小紅書”漸成氣候,就連微信、高德等本地生活領域的新玩家也頻頻試水到店業務。雖然至今尚未折騰出什麼水花,但大眾點評已經明顯感受到危機。

2007年,尚未被阿里收購的口碑網曾推出“千元搬點評”活動,鼓勵用户將大眾點評網上的點評內容搬至口碑網,並承諾贈送1000元淘寶幣的獎勵。這一活動引起大眾點評網的強烈不滿。

控評的大眾點評,正在失去年輕人

做ugc社區內容,只有提升app的活躍度和用户量,才能持續為公司賺錢。/Pixabay

憤怒的大眾點評發佈公開聲明譴責了“點評搬家”事件,還給口碑網發去了法務公函。

十一年之後,還是同樣的劇情,大眾點評卻將自己從原告席搬到了被告席。

2018年,陸續有小紅書用户發現,大眾點評上出現了自己的復刻版賬號,不僅內容1:1複製,部分圖片甚至還帶有小紅書水印,而這些用户均未在大眾點評平台開通過賬號。

小紅書官微也發佈了聲明譴責大眾點評的抄襲行為,稱“小紅書非一天建成,更不可能被一鍵複製”。

控評的大眾點評,正在失去年輕人

屠龍少年變成惡龍的故事並不鮮見。十幾年過去,日漸做大的大眾點評,也終於活成自己當初討厭的樣子。

無論是小紅書等相近平台的流量衝擊,還是短視頻軟件的異軍突起,都説明了大眾依舊需要點評。

但具體到平台,卻不一定非得是大眾點評了。

來源:新週刊

值班:小山

控評的大眾點評,正在失去年輕人

轉載|商務合作|進入讀者羣

加時代君微信:Time-weekly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031 字。

轉載請註明: 控評的大眾點評,正在失去年輕人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