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着“知識產權”幌子阻礙創新 請警惕這種“專利流氓”

打着“知識產權”幌子阻礙創新 專家提醒警惕這種“專利流氓”

“今年6月和9月,一家NPE公司對華為和中興發起了28起訴訟,內容主要涉及數字信息傳輸以及無線通信、網絡等專利技術,它對我們創新主體的危害是非常大的。”在近日舉行的第十二屆中國國際專利技術與產品交易會(以下簡稱專交會)上,中國知識產權研究會副秘書長謝小勇説。

無疑,知識產權已成為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動力和源泉。據《中國知識產權保護與營商環境新進展報告(2019)》顯示,2019年中國授權發明專利45.3萬件、實用新型158.2萬件、外觀設計55.7萬件,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13.3件,知識產權創造水平明顯提升。2020年,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佈的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中國位列14名,成為唯一進入前30名的中等收入經濟體。

與國內日益改善的知識產權保護環境相比,中國企業在海外面臨的知識產權保護環境更加複雜。“從現在趨勢來看,國外正打着‘知識產權保護’的幌子來阻礙中國產品參與國際競爭。”謝小勇説。

他提到的NPE即非專利實施主體,擁有專利權的主體本身並不實施專利技術。NPE可分為科研型NPE、投機型NPE、防禦型NPE三種,其中,投機型NPE是購買專利的個人或團體,通過用購買所得的專利應對市場上運轉成功的產品,榨取遠高於專利實際附加於產品上的價值的利潤,也被稱為“專利流氓”,是阻礙創新的重要因素。它們通常不從事實體產品研發、製造或生產,而依靠專利侵權訴訟和授權等方式盈利。合理運營知識產權本無可厚非,但“專利流氓”往往採用激進的、輕率的知識產權訴訟策略,騷擾、威脅創新實體公司。

北京理工大學法學院副院長郭德忠認為,對知識產權濫用的規制不能忽略。近年來,我國出台了《反壟斷法》《關於禁止濫用知識產權排除限制競爭行為的規定》等一系列政策法規,打擊“版權流氓”“專利流氓”“商標流氓”等投機型NPE。然而,在海外,中國企業面臨的NPE訴訟卻成為維護合法權益的一道門檻。

梳理媒體報道不難發現,從互聯網公司到科技企業,都曾長期受到海外專利訴訟的困擾,而其中最令人困擾的就是“專利流氓”。美國RPX公司2016年發佈的一份關於美國“專利流氓”訴訟情況的報告中,列出了15家被它們起訴次數最多的公司,其中聯想和華為均榜上有名。

謝小勇認為,意識薄弱、海外信息缺失、海外佈局少、風險防控差是影響中國企業海外知識產權保護的重要因素。自2018年始,國家知識產權局成立國家海外知識產權糾紛應對指導中心,為中國企業出海提供知識產權保護相關服務。

為應對海外知識產權糾紛,謝小勇建議中國企業要樹立正確的知識產權意識,敢於在海外進行維權;改變成本觀念,加入風險成本;加大對海外知識產權糾紛應對的培訓力度;加大溝通力度,加強信息通報機制。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35 字。

轉載請註明: 打着“知識產權”幌子阻礙創新 請警惕這種“專利流氓”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