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者積極參與人工智能關鍵領域研究

中國學者積極參與人工智能關鍵領域研究

  2020年3月16日,工作人員通過語音向一款智能電梯控制系統發出上下行指令,目前該產品已在北京市海淀醫院投入使用。語音控制等產品的出現得益於自然語言處理研究的進展。新華社記者任超 攝

  新華社北京7月10日電(記者李宓)自然語言處理領域頂級國際會議國際計算語言學年會(ACL2020)近日線上開幕。清華大學開發的科技大數據發掘與服務平台Aminer通過對大會論文的統計分析顯示,中國學者愈發積極地參與自然語言處理這一人工智能關鍵領域的研究。

  自然語言處理讓計算機理解並生成語言。人們熟悉的智能語音助手、自動拼寫訂正、機器翻譯等人工智能應用都離不開自然語言處理技術的支持。近年來,隨着大量文本數據的獲取及機器學習的發展,自然語言處理成為人工智能研究的關鍵熱門領域,涉及語言學、數學和計算機科學等多學科研究。

  由於新冠疫情的影響,本屆大會改為線上進行。大會於線上開幕式當日發佈了主題報告,此外還分主題進行多場網絡學術研討會,供世界各地的自然語言處理研究學者分享交流各自領域最新前沿。

中國學者積極參與人工智能關鍵領域研究

  2019年10月18日至20日,第十八屆中國計算語言學大會吸引了1千餘位參會者,中國自然語言處理研究羣體日益壯大。受訪者供圖

  來自全世界57個國家和地區的研究人員提交了3429篇自然語言處理學術論文,最終779篇論文被大會收錄。Aminer對大會論文的統計分析顯示,機器學習、對話及交互技術、機器翻譯、信息提取和自然語言處理應用是目前最受歡迎的五個研究方向。

  今年,從論文提交情況看,64%的論文來自中國和美國,其中中國研究人員提交論文1170篇,投稿量第一,205篇論文被大會收錄,內容涉及自然語言處理在司法系統的應用、如何利用自然語言處理技術促進專家和大眾的交流、機器閲讀理解等多項研究內容。

  清華大學自然語言處理實驗室副教授劉知遠表示,自然語言處理技術重塑了人機交互模式,是人工智能研究的關鍵領域。他表示,中國有可觀的市場需求和教育人才儲備,在自然語言處理研究和應用領域具有巨大潛力,同時也需要更多的原創性思想和研究。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860 字。

轉載請註明: 中國學者積極參與人工智能關鍵領域研究 - 楠木軒